厦门港借力打造物流版图
2018-08-30 15:34:06
大陆桥物流联盟公共信息平台
近日,一艘运载着印尼某钢铁集团 1300多吨冷轧卷钢的新加坡籍散货货轮缓缓靠泊厦门国贸码头,经过短暂的卸船暂存,随后装入集装箱以国际中转模式陆续换乘集装箱班轮前往世界各地,这标志着厦门港海运货物“国际中转、散进集出 ”新业务模式正式启动。
这是厦门港深耕中转业务,向国际物流中转枢纽进军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厦门着力发挥自身海运枢纽和改革创新优势,实现海运货物“国际中转、散进集出” 业务的突破,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还加大了厦门港国际集装箱中转的培育能力,提升了厦门港在国际中转运作上的核心竞争力,为打造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再添砝码。
A
政策加持 业务迈向新高度
今年5月,厦门市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优势,对标新加坡等先进港口,连续印发《厦门港口对标先进工作方案》、《做大做强港口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工作方案》、《厦门口岸降本增效工作方案》、《厦门片区拓展国际集拼工作方案》等多个工作方案,大力度、精准化提升厦门港口竞争力。
“在港口业务普遍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另辟蹊径,开辟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发展新路,需要过人的胆识和洞见。”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院长邵哲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厦门市积极推进厦门港做大做强集装箱中转业务,牵住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的“牛鼻子”,将汇聚强大合力,把厦门港中转业务推向新高度。
如何把握发展机遇?
厦门港的抓手是“创新监管”,通过挖掘内功,在创新监管模式上动刀子,创立“国际中转、散进集出”业务模式,集拼中转业务向规范化迈进。
据厦门港口管理局港口物流处副处长万建平介绍,在厦门港按照此前的常规流程操作,货物需按照散杂货进口报关,再转运出口报关。经过两次报关,运输时效和成本都增加,还无法满足国外目的地收货人的原产地证需求。
在了解到多方业务需求后,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厦门海关等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针对货物承运方厦门外代提出的“国际中转、散进集出”的可行性,多次召集相关单位、企业研究调研,并最终凭借便利的国际中转通关模式、优质快捷的物流方案、优惠价格以及仓库保障等方面获得了客户的青睐,促成了该项目在厦门的真正落地。
通过“腾笼换鸟”,“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纷至沓来。
2018年6月22日,中国厦门外轮代理有限公司代理的新加坡籍货轮MV.GREEN PINE(“绿松”轮)运载着印尼青山钢铁集团130卷1300多吨冷轧卷钢靠泊厦门海隆码头国贸作业区进行卸船作业,货物卸船后全部进入厦门国贸码头专用区域仓库,厦门港中转业务迈出坚实一步。
截至2018年7月12日,该批货物已有6票26个柜子以国际中转模式成功出运,这标志着厦门港海运货物“国际中转、散进集出”新业务模式有了实质性进展。
B
基建提速 打造物流新通道
7月9日,厦门国际班列有限公司运营的中欧(厦门)班列传来好消息,随着海沧白礁货场“东风”号货运班列的一声汽笛响起,厦门至布达佩斯直通线正式开通运行。
这不但是继波兰罗兹、德国汉堡、杜伊斯堡、俄罗斯莫斯科之后又一条直达欧洲的线路,而且是继今年1月试行厦门途经西安再抵布达佩斯线路后,在厦门自贸委、厦门海关、市交通局、铁路及相关单位的统筹下开通的又一条直达“中东欧心脏”腹地的便捷、高效物流新通道。
“作为‘一带一路’名片的中欧班列,改变了物流的方式,它犹如虎之两翼,给厦门港中转业务带来空间上的延伸,这对于业务模式的变革是空前的。” 厦门港口管理局港口物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借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和厦门跨岛发展实践,大力发展中欧货运班列,以实现“火车头”的牵引作用,打造出国家物流新通道。
截至2018年6月15日,厦门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22列、22194个标箱,累计货值8.14亿美元。其中:厦门--欧洲(罗兹、波兹南、汉堡、杜伊斯堡)班列出口147列、9574标箱,进口2列、100标箱;厦门--莫斯科班列出口63列、4730标箱,进口39列,3114标箱;厦门—阿拉木图班列出口69列、进口2列,折合4676标箱。
强大的海铁联运网络,让厦门港底气十足。
集装箱作业量占厦门港八成以上的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日前宣布,从6月6日起,该集团正式实施《中转服务保障计划》,推出“四项保障”“八条措施”,以实现“中转一个都不能少”的服务目标及“中转36小时到位”的服务承诺。
某个港口的作业能力越强,船舶运输资源越丰富,货物便会向该港集中,进而形成全球航运资源集聚。中转服务能力。港口作业能力和运输资源越来越成为评估国际航运中心及枢纽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十四位的一千万标箱级世界强港,厦门港的航线布局合理,辐射范围大,航班密度高,是航商布局国际中转业务的理想港口。”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在以上服务措施的保障下,我们将确保集装箱来厦门能够顺利中转,不落下一个箱子、36小时内操作完毕,对标全球一流。”该负责人说。去年,厦门港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38万标箱,其中,中转箱约为280万标箱,《中转服务保障计划》落地实施后,厦门的中转业务将获得较大提升。
依托“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厦门港将发挥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集装箱干线港、世界航运节点等诸多优势,强化辐射力和集聚力,打造行业“金字品牌”,继续保持厦门港高质量发展势头。
C
资源集聚 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厦门港的附属港,厦门国际物流港凭借“铁路+陆路”、‘铁路+海运’模式,已经成为闽西南重要的多式联运商品车集散分拨基地。
走进国际物流港的货场,轨道两侧的场地上各类集装箱一字排开,多台门吊起重繁忙,场面恢宏。
据了解,今年前两个月,商品车通过铁路运输进场36次,其中单次运量最高达488台,铁路货物运输业务更加繁忙,列车平均每天到发1次,单次运量最高达5411吨。
自2016年12月30日厦门国际物流港正式开通以来,短短一年多,该货场就爆发出巨大能量,除了国家提倡环保低碳的运输模式,给铁路和公路运输带来政策红利,货场自身的优势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今年上半年(1月至6月),厦门国际物流港共完成集散分拨量2.43万辆,逼近去年全年总量(约2.8万辆),今年全年计划突破5万辆,业务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厦门国际物流港已经成为厦门市现代物流千亿产业链中的一大亮点。
上半年以来,每个月都有四五千辆车在这里集散、分拨。“这些商品车从全国各个车企发出,通过铁路运输抵达厦门国际物流港,再通过陆路分拨到厦、漳、泉的汽车销售点。”厦门国际物流港总经理吴定良说,“物流港业务量增速很快,今年全年计划突破5万辆。”
厦门国际物流港处于铁路、高速公路之间的“夹角地”,且毗邻海沧港区,可实现公路、铁路、海运“无缝对接”,特别适合发展“铁路+陆路”“铁路+海运”的多式联运。“比如,目前快速发展的模式,是‘铁路+陆路’的模式;未来,平行进口车辆发展起来,厦门国际物流港将激活‘铁路+海运’模式,进口车先从海运抵达厦门,再通过铁路分拨到全国。”吴定良说。
乘着运输结构调整的东风,厦门国际物流港依托场地规模和地理位置等软硬件优势,将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将铁路、公路和港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提高运输服务保障能力,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为客户提供现代生态物流的“一站式”体验。
(来源:中国水运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陆桥物流联盟公共信息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
大陆桥物流联盟平台常务理事单位
- [常务理事单位] 沈阳陆桥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湖南中南国际陆港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无界铁路集卡车队
- [常务理事单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安德龙国际物流集团
- [常务理事单位] 重庆逆锋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陕西远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全民时代(北京)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LLC ST GROUP
- [常务理事单位] UAB ADR8
- [常务理事单位] 哈萨克斯坦Falcon
- [常务理事单位] 青岛和泰源集装箱堆场
- [常务理事单位] 山东亚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青岛亚华集装箱堆场
- [常务理事单位] 俄罗斯西格玛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