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2012-05-25 15:43:21
Landbridge平台
今天,我想就区域经济合作谈几个问题。一个是国际上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也就是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其中着重谈一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第二个问题是谈一谈中国参与的三个区域发展项目的有关情况,即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发展项目和新亚欧大陆桥项目(也称新丝绸之路)。第三个问题谈一谈新丝绸之路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一、 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
(一) 经济全球化
1.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发作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而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原动力,在创造就业机会、发展新兴科技、积累物质财富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以生产全球化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
从根本上看,经济的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世界各国都在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国际经济组织大力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了资 金、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更大规模的流动。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全球杂谈》(Global Paradox)中描绘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时指出,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因此,新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 世界经济组织化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生产要素配置从一国走向全世界,尤其是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打破传统的国家、地域概念,客观上要求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制定和实施全球经济贸易活动规则。解决贸易、投资、金融的全球性问题相当程度上要依赖彼此之间的扶助和全球性的机制安排。
二战后,经济体系的设计者们设想了一个协调国际贸易和金融关系的班子。这个班子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人称“三驾马车”。其中关贸总协定是经济全球化历史上第一个多边贸易协定。1995年关贸总协定由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世贸组织(WTO)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世贸组织按照《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监管全球工业贸易、农业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等。
1996-1997年,世贸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签署了合作协议。世贸组织是世界经济组织化的产物,表明了世界银行加强组织合作的趋势。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50、60年代,当时许多国家汲取战前贸易壁垒导致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纷纷建立区域性贸易集团,以实现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
1951年,法国等西欧6国建立煤铁共同市场,1957年上述6国又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等7国正式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60年代,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中美洲共同市场(1961年)、安第斯条约集团(1969年)和中部非洲及经济同盟(1964年)、南部非洲关税同盟(1969年)。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关贸总协定维系的多边贸易体制失灵,世界各国把自由贸易的希望再度寄托在区域性经济集团身上,于是掀起了第二次一体化的高潮。1986年,欧共体成员国已达12个。198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也成立了自由贸易区。
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一体化组织,如海湾合作委员会(1981年)、经济合作组织(1985年)、拉美自由贸易区(1973年)、加勒比共同体(1973年)、拉美一体化协会(1981年)、西非经济共同体(1973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1975年)、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1980年)、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1981年)等。
第三次高潮发生在80年代末至今。80年代末,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迟迟达不成协议,世界各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缺乏信心,更加重视区域性的贸易自由化。
这一时期,欧共体由共同市场发展成为经济联盟(1993年),美国和加拿大建立了美加自由贸易区(1989年)。
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许多区域性经济集团。主要有:亚洲的阿拉伯合作委员会(1989年)、拉美的南方共同市场(1991年)和中美洲自由贸易区(1993年),非洲的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1989年)。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和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这样的南北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战后50多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已遍及整个世界。1947-1997年,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得到通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有163个,其中大约60%目前仍然生效。
目前,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当属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第一, 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迅速,影响面广。已经出现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160多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至少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
第二, 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以自由贸易区为主,但也存在其他一些形式,如优惠贸易安排、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目前,世界上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是经济联盟性质的欧洲联盟。该组织已完成了联盟的进程,目前正向完全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第三, 从成员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取得了成功,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都不成功。80年代末以后,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四, 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原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持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并有向更高的层次和形式发展。同时,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根据统计,1986-1991年在关贸总协定登记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只有5个,而1992-1996年却有77个。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它通过贸易创造效应,可以促进成员国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增进这些国家的经济福利。同时,它通过贸易转移效应,又对集团外国家构成了不同的损害。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必然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如何趋利避害,保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同经济全球化的协调,已经成为摆在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和跨国区域经济发展两种类型。第一类如长江中下游经济增长带、苏南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以及徐州-连云港经济带等;第二类如中国、俄罗斯、朝鲜、蒙古、韩国参与的图们江地区开发、中国与越老缅泰共同参与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参与的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开发。
今天,我们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指第二类的区域经济发展。考虑到有的同志已经或将具体谈图们江、湄公河的开发,我在此不必赘述,主要谈一谈三个区域经济发展项目的共性及得失。在下一个问题中着重谈一谈中亚经济一体化的有关问题。
下面,我谈一谈三个区域发展项目的共性问题
(一)、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发展经验,并极大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也大幅提高。随着开放的深化发展,中国政府推出了继沿海开放之后,沿江和沿边开放的政策。中国参与了多国合作区域发展项目和方案,并在摸索中前进,从诞生、发展逐渐向更成熟和更高层次发展。时下,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极大推动了跨国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
图们江地区开发、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开发,反过来将为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走出去发展战略注入发展的动力,而且实现率先发展和突破。
(二)、是中国奉行睦邻友好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必然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四方开放、八面为邻的地理状况决定了中国的战略选择:对立只能加深中国多面受围的危机,而全方位和平、合作才是最安全的选择;多种地缘结构、多种经济体系、多种文化传统、多民族的中国,只有选择全方位的、融合的、合作的对外发展战略才能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
1、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是1996年5月在上海确立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主要内容是:睦邻友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平等合作、共同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不谋求霸权、无意扩张。双方合作的机制是:定期元首会谈、每年一次总理会谈(1996年开始),副总理主持的联合会议,下设专委会,外长定期会谈,副外长主持的中俄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要合作范围包括:加强在国际组织中的合作,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两国合作。
2、 中国与欧盟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1995年江泽民访德是提出中国与西欧关系的原则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互利”。1996年3月李鹏总理出席“第一届欧亚首脑会议”时,提出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的原则:“相互尊重、平等往来、求同存异、面向未来、共同发展”。中国与欧盟形成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
3、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的“睦邻友好关系”
主要有三个模式:
第一个模式是1994年4月李鹏总理访问蒙古时签署的《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双方确立了中蒙“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尊重蒙古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蒙古人民的选择。这个条约在国内外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但对中国来说则是在外交和军事方面的重要成果,因为蒙古明确承诺“蒙古为无核区,不在蒙古领土上部署外国军队、核武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亦不允许其通过蒙古领土”。
第二个模式是1996年4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签署的亚太地区第一个政治军事相互信任文件-《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协定》,建立了“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基本政策是:1)坚持睦邻友好,和平相处;2)开展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3)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不干涉别国内政;4)尊重对立自主,促进地区稳定。这样中国西北部第一次实现了“双重安全保障”。
第三个模式是中国与东盟建立的“全面对话伙伴关系”,“相互信任的睦邻伙伴关系”。自1991年以来,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被邀请参加东盟外长会议。1996年中国与东盟确定“面向21世纪的全面对话伙伴关系”。1997年12月14日江泽民访问东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相互信任的睦邻伙伴关系”。现有六个对话机制:
1) 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的政治协商
2) 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共同委员会
3) 中国与东盟科学技术共同委员会
4) 中国与东盟共同委员会
5) 东盟北京委员会
6) 东盟(10国)+3(中日韩)对话机制
1994年7月中国在第一届东南亚论坛会议上提出的对东南亚的和平五项原则:“和平共存、平等互利、相互不干涉内政、相互不侵犯、和平友好”,其核心是:建立友好关系,和平解决纷争,抑止军备竞争,防止核扩散,促进安全保障对话,增进相互信赖。
由此看出,为了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奉行的睦邻友好的战略外交,在短短几年里便实现了与周边集团从过去的对立走向正常化,进而发展到确立“互信睦邻的伙伴关系”的飞跃。
在此前提保障下,多国区域经济发展得以稳步进行,而多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为和平外交的持久性夯实基础。
三)、都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与支持
这三个多国合作区域经济发展项目都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在国际上也引起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以及区域合作组织的关注。
1、 国内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1) 成立国内协调机制
图们江地区开发于90年代初期国务院批准成立“图们江地区前期研究小组”,与此同时,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也成立了类似的“协调小组”,都由当时的国家科委牵头,由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等部门参加。1999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小组”,由国家计委牵头,共有十三个部委和吉林省政府参与。2000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新亚欧大陆桥协调机制”,由外经贸部牵头,核心成员为科技部、国家计委、外交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六个部委。2001年8月外经贸部龙永图副部长召集新亚欧大陆桥协调机制第一次工作会议,共有十五个部委派人参加会议。
2) 给予优惠政策
三个地区都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图们江地区从地理位置上属于东北地区,而不在最初划定的西部范围内,后中央政府研究决定,国家仍然给予其西部地区的有关优惠政策。
3)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
针对图们江地区的铁路、公路建设,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铁路、公路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的铁路、公路、民航、光纤、管道等国家都投资巨大。
4) 鼓励外资注入西部地区
5)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2、 国际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1) 国际组织
主要有联合国机构(UNDP、UNIDO)、金融机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区域集团(东盟、欧盟)
其中UNDP对三个区域开发项目给予了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具体如下
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投入金额 项目性质 项目类别 主要领域 主要成果
图们江地区开发 1991年至今 1300万美元 无偿技术援助 区域合作项目 投资贸易促进、交通、环保、旅游 多国合作协议、五国和三国委员会(多国协调机制)、秘书处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 1995年至今 90万美元 无偿技术援助 国别项目 能力建设 信息系统、区域合作论坛、招商引资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开发 1995年至今 190万美元 无偿技术援助 区域合作项目和国别项目 能力建设 国内规划、机构建设、协调机制
UNIDO对图们江地区的招商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中国召开了两次招商会,取得了巨大成功。近年来,UNIDO分别在蒙古、朝鲜、俄罗斯召开了招商会。另外,UNIDO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项目筛选、评估等培训。
ADB对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投入较少,支持了中蒙铁路的可行性研究。ADB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共有108个项目已经或正在开展。ADB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支持表现在经过多年的筹备,ADB召集中国与中亚的部长级会议将于近期在乌鲁木齐举行。
东盟主要重视和支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项目。欧盟对新亚欧大陆桥重视,并实施“欧亚交通走廊”的项目建议。
2) 东道国的支助
芬兰政府、瑞典、加拿大、日本对图们江地区开发给予了资助。
3) 民间组织的参与与支持
日本全球基础设施基金(GIF)和世桥基金会(香港)对大陆桥项目表示兴趣和支持。
四)各区域发展都处于低级阶段
由于国内这三个区域属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沿海地区而言比较落后,而邻近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产业结构类同,经济总量小,而互补性较弱。因此,虽存在合作的迫切愿望,而没有经济合作的实际基础。边贸是主要经贸方式,图们江和大陆桥边贸稍弱;湄公河地区的边贸略强。通关(指人流、物流)情况,图们江和大陆桥稍弱,湄公河稍强。
五) 区域经济合作的得失
综观各区域发展,各国合作并由某个国际组织牵头进行区域开发,可以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并可以搞得轰轰烈烈,这是实践证明的。在实践中,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可供借鉴:
1、 建立国内协调机制十分必要。第一,解决各部门的协作关系;第二,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整体与个体的利益协调统一;第三,有利于在对外谈判中总揽全局,处于主动地位;第四,有利于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五,有利于提高效率。
2、 对国际组织的作用应有正确的认识。国际组织的作用有限,不能期望过高,它在某个阶段可以起到推动、协调的作用,但不能包打天下。另外国际组织所提供的资源有限,而且机构的官僚作风严重,工作效率低,往往导致项目的拖延。因此,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办。例如UNDP,它只能提供技术援助,金额有限,方式也限于开会、专家、考察、培训等,做不了大的投资项目。而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上多带有附加条件,对发展本国经济有制约。
3、 对国际协议或协定要有正确认识。这些国际协定作为国际合作的法律框架,但是多数协议的执行缺乏约束条款。如果一个国家不执行协议,其他成员国也没有办法。在实践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国突然因为某个因素,单边关闭口岸,突然宣布不出席会议或者根本不宣布而无人与会,这种情形十分尴尬,但是对此只能无可奈何。因此关于遵循国际惯例,按国际准则行动,各国尚须待以时日。
4、 经济互补或互动的考虑。穷国与穷国之间的合作总是进展慢、层次低。在区域合作中必须吸收富国的参与。如:图们江地区在与俄罗斯、朝鲜、蒙古、韩国合作的基础上,应把日本吸纳进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应不限于与越老缅泰的合作,应把东盟的经济大国也吸收进来;大陆桥的合作也不应仅限于与中亚五国合作,而应把眼光放远一些,将欧盟拉拢进来。
5、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极,扩大经济总量。在区域发展模式上应多样化,“点轴”发展模式适合大陆桥,图们江应采纳增长极、梯度推进、雁行模式,湄公河大约是网络发展模式为宜。
6、 对区域发展应树立长期发展的眼光,不能希望一蹴而就,一夜致富。
三、 中国与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一) 、中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尽管中亚国家的领导人认为,中亚的一体化有其坚实的基础,如:经济发展的起步水平相当,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似,有统一的运输、动力网络和水利系统,存在着一系列共同的威胁。五国政府对中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也签署了许多双边和多边协议,关于中亚一体化到1997年已经拟订了53个具体方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亚的一体化的实际进展并没有预料的快,不少协议仅停留在纸面上,实施和谈判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相当大,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归纳起来,不利于中亚国家之间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 建设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实现一体化不容易同步进行。
第二, 各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也不利于彼此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
第三, 中亚国家自身经济上的困难也使各国无力为建立经济联盟作出贡献;
第四, 中亚国家之间的金融、贸易体制间难以协调;
第五, 俄罗斯和其他外部因素不断牵制中亚各国走向联合;
第六, 中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妨碍了一体化的发展。
其中,中亚各国参与的区域组织主要有:
1、 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五国与六国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地区安全的合作机制,但也重视经济合作。
上海五国进程最初是从中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五国加强边境地区的信任和裁军开始发展起来的,由于五国元首的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因此叫“上海五国”。在上海五国的历次会晤及所签署的文件中,维护中亚的地区安全都是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经贸合作,江泽民在2000年在杜尚别在《携手共进,继续推动“上海五国”进程向前发展》的讲话中提出“推动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要创造条件,发挥各自优势,扩大相互投资,探索这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我们五国的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我们欢迎中亚国家参与中国西部地区公路、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我们也鼓励中国企业到中亚国家和俄罗斯投资办厂,开展深加工贸易,或者合作开发资源。”
2001年6月14-15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俄罗斯总统普京、哈萨克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吉尔吉斯总统阿卡耶夫、塔吉克总统拉赫莫诺夫和乌兹别克总统卡里莫夫,在上海举行了“上海五国”第六次首脑会晤。六国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决定接受乌兹别克共和国作为完全平等成员加入上海五国。六国作为创始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土库曼斯坦由于奉行中立、不结盟外交政策,没有参加任何区域性组织。
2、 中亚经济共同体:由哈、吉、乌、塔四国组成。2000年6月14日四国元首签署了实施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建立同意经济空间行动纲领的决议。确定了一体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货币收支联盟和统一劳动资本市场。第一阶段已取得进展。
3、 欧亚经济共同体:2000年10月10日,哈、俄、白、吉、塔五国决定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五国已在大部分商品交流中开始实行统一关税税率和统一非关税调节措施。针对第三国的五国统一贸易制度和统一关税区也逐步形成。
4、 吉阿姆联合体:为扩大与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同时也为了改善对外交通条件,乌兹别克参加了由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四国成立的“吉阿姆”( 由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四国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成)非正式联合体。2001年6月7日,五国元首在乌克兰的雅尔塔会晤,签署《雅尔塔宪章》,标志着“吉阿姆”成为一个正式组织。
另外,中亚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如下:
1、 中亚国家与世贸组织:1998年7月,吉尔吉斯就加入世贸组织达成最后协议。10月14日,世贸组织决定接纳吉为新的成员国,吉成为第一个加入世贸组织的独联体国家。
2、 中亚国家与中西亚经合组织:中西亚经合组织成立于1985年,创始国为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后来把中亚五国、阿塞拜疆和阿富汗接纳为正式成员国。该组织旨在进一步拓宽和发展地区性经济合作,乃至建立起一个穆斯林共同市场。
3、 中亚国家与国际金融机构
重视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的关系。具体合作项目及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世界银行(到1996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亚洲开发银行 欧洲复兴银行 伊斯兰银行
哈萨克 8.17亿美元 13.5亿美元 3亿美元
吉尔吉斯 3.13亿美元 5亿美元
塔吉克 500万美元
土库曼 2500万美元 1.15亿美元
乌兹别克 2.47亿美元 5亿美元 3亿美元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济贸易领域内的合作潜力巨大,发展比较平稳,但也出现了不少困难。1994年4月,李鹏总理在访问哈萨克时就与中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提出六点主张:(1)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按经济规律办事;(2)合作形式要多样化;(3)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4)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新的“丝绸支路”;(5)中国向中亚国家提供少量经济援助是一种友谊的表示;(6)发展多边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和中亚是近邻,拥有多种优势,发展经贸合作有潜力。双方都在进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为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和中亚各国政府都鼓励双方企业加强合作,考虑市场因素,选准项目,注重效益,逐步扩大合作规模。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在多个层次上展开,签署了许多政府间经济合作协议,主要有:经济贸易合作协定、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银行合作协定、汽车运输协定、铁路运输合作协议、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石油领域合作协定等。还组成了政府间经贸和科技合作混委会,定期就经贸合作问题进行磋商。中国与中亚国家就共同开发一些重大项目达成协议。
中亚五国政府多次表示,希望中国的大企业能够到中亚投资办厂或开发当地的资源。
除资源开发、建筑等领域外,中国同中亚国家在轻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也不断加强合作,如纺织和日用消费品工业部门。
中国同中亚国家的技术合作也在许多领域比较顺利地进行。
目前,中国和中亚国家面临着向实现新的合作阶段转变的任务,中亚国家希望改善商品贸易结构,进口中国电冰箱、电视机和机械设备等;向中国出口化肥、兽皮、兽毛、棉绒、碘等产品。在进一步扩大商品贸易的同时,要向高层次合作转变,要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要发展和加强生产、投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同时,还要根据新的变化和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加深经济关系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中亚国家希望与中国发展生产性合作,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以投标的方式,在中亚国家的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投资办厂。在科技合作方面,中亚国家希望与中国在农业、治理沙漠、利用太阳能、地震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但是中方对此重视不够。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中亚国家重视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双边关系走势平稳。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
第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进展不快,水平不高,甚至严重滞后。影响到双方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 中亚国家在外交上把中国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更重视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国家发展关系。
第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存在跨界民族、边界划分、资源利用等敏感问题,中亚国家对中国的政策缺乏理解和信任。
从国内方面说,中亚的安全可以影响到中国西北部的长治久安和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影响到中国整体上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中国下一步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即到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能否成为现实。具体地说,中国面临的问题是:
1、 中亚地区的武装冲突和军事对抗有可能波及到中国。阿富汗战争、塔吉克以及其他中亚国家内部也存在爆发武装冲突的危险。
2、 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跨国犯罪有可能向中国渗透,新疆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与中亚地区有很密切的联系,跨国犯罪集团更是准备向新疆扩展其活动范围。
3、 中亚国家仍把中国视为安全上的潜在威胁,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都对中国的核试验表示过不安,还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会威胁到中亚,甚至哈萨克的迁都与对中国的戒心也有一定关系。
4、 一些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也把中亚作为据点,利用中亚与中国相邻,向中国传送非法书刊、音像制品,进行反华宣传和鼓吹宗教极端思想,妄图在新疆制造混乱。
5、 跨界民族的不稳定性对新疆稳定也有影响,泛伊斯兰、泛突厥的“双泛”思想向新疆传播,中亚主要突厥民族的独立和伊斯兰教的复兴对维吾尔分裂势力起了刺激作用,西亚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也影响到新疆,特别是在中亚有几十个“东突厥斯坦独立”组织,利用跨界民族来往频繁,从事分裂中国新疆的活动。
从国际方面说,中亚的安全可以为中国营造更加良好的周边环境,可以帮助中国与欧洲、西亚建立稳定、通畅的陆上联系,促进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如果中亚再次完全倒向俄罗斯或投向西方,都会使中国在中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利益受到威胁。
2、 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应把中亚地区放在自己的全球战略中考虑,冷静、积极地应对在中亚地区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中国的发展与稳定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如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处理不好,会直接破坏中国的外部环境,进而对中国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中亚国家对中国比较友好,也重视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但中亚国家国力不强,必定要追随一些能给予本国帮助的大国。在美国和其他大国的进攻态势面前,中国宜进不宜退,也要积极增大对中亚的投入,用经济手段提高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应在军事安全领域多帮助中亚国家,除三个中亚邻国以外,还应重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作用,发展对中亚国家的战略关系是继续本着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平衡发展、共御外患的原则,争取一个对中国有利的局面。
中国应明确在中亚的战略目标,近期目标是:政治上加强友好合作,经济上与其他欧美国家合作,促进改善中亚投资环境,促使中亚国家接受国际惯例,安全上加强和完善“上海合作组织”机制框架内的各项合作。长远目标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复兴使中国、中亚、欧洲的经济交往达到一个高的水平,促进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
四、 结论 –新丝绸之路区域经济合作的展望
新丝绸之路区域发展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全球枢纽区的移动轨迹。枢纽区的意思是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平衡结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的中心区域。人类枢纽区最早始于亚洲温带地区,沿北纬23.5-66.5度的温带,经过几千年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正好环地球温带一周,现又回归到亚洲。移动轨迹大体上是:中亚-地中海-欧洲大陆-英国-北美-亚洲。新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正与这一轨迹的轴线相吻合。
其次,让我们看一看中国目前的时空优势。在空间上,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北纬23.5-66.5度之间;在时间上,枢纽区从北美向亚洲东部移动,中国沿海先受益。另外,韩国、日本、香港和台湾地区、新加坡、泰国的经济发展强势对中国东部大陆形成半圆扇形冲击波,托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腾飞。中国政府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旨在借此发展良机,与时俱进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再次,让我们看一看中国的地缘优势。中国有陆上和海上两种优势。中国可以同时向大陆和海洋两面发展。
另外,中国也有自己的文明模式优势。中国具有多种经济结构的优势,具有多种文明的优势,具有宽容的宗教优势,具有多种社会制度实践经验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国的时空优势决定中国在21世纪的作用,中国振兴丝绸之路文明将带动周边及欧亚大陆的复兴。抓住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丝绸之路将为中国开辟一条21世纪的光明大道。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台常务理事单位
- [常务理事单位] 沈阳陆桥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湖南中南国际陆港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成都厚鲸集装箱租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安德龙国际物流集团
- [常务理事单位] 重庆逆锋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陕西远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天津海铁联捷集团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LLC ST GROUP
- [常务理事单位] 宏图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哈萨克斯坦Falcon
- [常务理事单位] 青岛和泰源集装箱堆场
- [常务理事单位] 俄罗斯战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青岛亚华集装箱堆场
- [常务理事单位] 海晟(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俄罗斯西格玛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