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城市发展研究
2013-05-12 16:57:13
Landbridge平台
连云港市城市发展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的经济联系变的更加密切。90年代初,我国与俄、日、韩、哈、吉、塔等国就修建横贯东西的亚欧大陆桥问题进行过了多次磋商,我国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出发,积极进行新亚欧大陆桥的建设工作。连云港市作为全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全国十大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我国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省区最便捷的出海口。连云港口岸85%的进出口货物也是来自中西部地区。因此,连云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自然成为联系东西方的桥头堡,被国内外各界寄予了深厚的期望。连云港市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等等。秀美独特的山海风光,璀璨夺目的人文景观,使连云港市成为全国的49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江苏的三大旅游区之一。如何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把握时代脉搏,融合现代先进文化,使青山黛绿润城清,碧海湛蓝洗港新的现代化新兴城市的崭新形象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本文就此作了浅显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现状与危机 机遇与挑战 空间的拓展 产业的布局
一、 城市文化与精神
城市文化是城市形体环境(物质环境)的内部蕴涵,如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城市文化对人们的动机、行为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着城市的发展。芒福德就指出,将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物质上的质量”(physical mass)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psychic energy)。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城市竞争就是一种城市文化的竞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地方文化的扩张与相互交融也日益加深,文化交流也正走向国际化。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汲取历史文化遗存的精髓,把握时代脉搏,融合现代先进文化,创造富有个性的新城市精神。
(一)连云港城市的文化底蕴
连云港古称海州,是秦统一中国后首次分封的郡县之一,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连云港人的巨大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与个性的重要方面。深刻影响连云港发展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滨海开放文化
连云港远古属东夷部落。上古东夷人居于近海,活动于海上,就是一种开放的滨海文明。先秦时,连云港一带海上交通就已相当繁盛,秦始皇派徐福率“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及仙药”。南北朝时,海州港外通日本、朝鲜,内达建康(今南京)。唐时,海州海运繁荣,海州港一次可停泊大船10艘,装“珍货数百万”。元时,漕粮改行海运,海州港是必经之地。明清时代,一度“禁海”、“裁海”,海州的海运受到严重打击。1984年,连云港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重新走向开放。滨海开放文化对连云港的影响悠久而深远。连云港城市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2、山海生态文化
距今六千多年的东夷文化祭祀遗址,被誉为“东方第一天书”的锦屏山将军崖岩画,上刻人、兽、作物、太阳及各种符号,人面像均通过似禾苗的线条与大地相连,就已表达了远古东夷人的早期生态主义思想。连云港依山傍海,自然条件极为优越,既有旖旎的滨海风光,又有清幽秀丽的花果山圣境,山海泉林相得益彰,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化是连云港的一大优势。
3、朐海文化
“朐”字在《说文解字》中作“脯”讲,即胸脯之肉,源于连云港市在中华版图上的地理位置。这一称谓首次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东夷古族一脉相承。之后有秦始皇三十五年“立石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在《史记》中记有辉煌的一笔,从而奠定了连云港市东方门户、东方大港、大陆桥头堡的历史地位。
“海州”起称于公元549年,历代沿用,几乎使用了1500年,是连云港市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名称,在史籍中最为常见。
“朐海”文化历来是连云港市的历史文化精髓,在这块丰蕴秀美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如骁勇善战的汉代名将钟离昧,捐资助汉的“安汉将军”糜竺,“必复故疆而后已”的南宋吏部尚书胡松年,曾被朝廷列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朝瑞以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斗争的英烈们。改革开放后,连云港人民苦战8年,移山填海,筑起了“全国之最”的西大堤,更体现了现代连云港人的气概。“朐海”文化正是连云港人民优秀人文精神之根脉。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和冲击
历史赋予连云港人很多优良传统,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挑战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部分传统文化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不加以改造,传统文化极有可能成为制约城市发展与前进的绊脚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固步自封
经济的全球化使资本、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强度在全球范围流动。这就要求城市具有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广泛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在交流与竞争中提升自己。连云港有开放的历史,但是,从明代实施 “禁海”政策到清代中期再倡海运的近400年间,朝廷“片帆不许下海,粒米不许越疆”的高压政策逐渐禁锢了连云港人的开放意识。解放后,连云港一度作为军港,又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在形式上开放了,但连云港人的观念意识并未能及时跟上开放的步伐,近20年来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发展就是明证。
2、墨守陈规
现代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然而,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在造就了连云港忠厚老实、淳朴善良的民风的同时,也使连云港人循规蹈矩,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及时把握发展机遇的能力,以致错过了几次有利的发展机遇。殊不知世界在改变,墨守陈规、消极等待是毫无意义和结果的。
(三)新城市文化的再造
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面对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连云港人必须在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碰撞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摈弃落后思想意识,吸纳先进现代精神,再造符合时代节拍的新城市文化,才能把握机遇,走出低谷,实现经济腾飞。
1、扬弃
对于连云港的传统文化,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要加以改造创新,优良的文化精髓应加以充分挖掘,并发扬光大。
·发扬滨海文化的开放精神。连云港人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走出去、引进来,将自己融入区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弘扬锐意进取的朐海文化。现代经济是风险经济和竞争经济,需要城市精神更具竞争性和进取心。这些正是朐海文化的精髓所在,连云港人应大力弘扬,锐意进取,重振雄风。
·摆脱相对封闭的计划观念。从根本上转变等、靠、要等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观念。树立连云港人参与竞争的良好形象。
2、纳新
吸纳先进的现代文化精神,借鉴优秀的地方文化,加强文化融合。
·向苏南城市学习,强化开放意识。
·借鉴浙江人“永搏市场”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加强与国内一切优秀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与经验。
3、再造
连云港依山傍海,“山海文化”是连云港文化的灵魂。再造连云港新城市精神,在“山海文化”的基调上,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大海象征着开放、智慧与生机。大海有无比宽广的胸怀,大海有平静温柔的一面,大海也有波涛汹涌的一面。新时代的连云港人需要放眼全球的眼光、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搏击风浪的勇气。
·群山象征着坚毅、挺拔与向上。面对薄弱的基础与严峻的挑战,连云港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发扬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提高现代竞争意识。
·山海合一象征着和谐、统一。宜人的居住环境、碧海青山的生态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与理想。连云港不但要成为居民的物质家园,更应成为连云港人的精神家园与归宿。生态文化应成为连云港文化永恒不变的精髓。
(四)城市经营与制度创新
1、城市——政府的最大资产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用市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审视城市,不再仅仅将城市看作一个建设对象,而要将其视为一个巨大的资源聚合体。每个城市都是城市政府长期投入的积淀,是城市总体资本的实物形态,它集聚了大量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由此又构成每个城市独一无二的空间利用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所有这些都是城市政府所拥有的可资利用的资产。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广筹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市建设市场化之路。
(1) 城市经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所谓城市经营,就是政府根据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将城市视为一个巨大的资源聚合体,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及其延伸资本,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实现资源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最优化,实现城市建设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经营: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城市经营主要是城市政府对城市资产的经营,经营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客体是城市资产。因此,城市经营天生具有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双重性。城市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发展与进步,而非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决定了城市经营与一般的市场化经营相比,更强调政府的调控作用。城市经营必须走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推进政府调控与引导下的城市经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3) 宏观经营与微观经营:城市经营的两个层次
根据经营内容的不同,城市经营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①宏观层次的城市经营
宏观层次的城市经营,就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对城市整体形象的经营。城市个性、知名度、美誉度等就成为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元素,也成为城市经营的重要内容。城市需要象一般商品一样,塑造形象,打造品牌,进行高品位的城市CI形象设计,加大对城市的包装、宣传和推介的力度,从而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②微观层次的城市经营
微观层次的城市经营,就是对城市各种有形、无形资产的经营。城市的有形资产包括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环境设施、旅游设施及其附属物,无形资产包括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等相关权益。对这些城市资产的经营,在符合城市宏观层次经营利益的情况下,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为城市发展筹措资金,创新机制,为宏观层次的城市经营创造基础。
2、制度创新——城市经营的必然选择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任杭州市市长期间已经指出,“就城市政府而言,现在已不是要不要经营城市,而是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有效经营。……而经营城市是系于区域经济转型的一种政府行为方式变革,所采用的模式往往是与城市政府自身职能转变和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相关联的”。可见,要经营城市必然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
(1) 以经营理念规划城市
城市规划是政府进行城市经营的依据和纲领,要经营好城市首先必须规划好城市,而且要将经营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
①做好城市总体规划。首先,要合理确定城市发展定位与功能,为城市经营定下主方向与主基调。其次,架构适应城市功能的城市空间。对连云港这样一个港口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港城互动关系,做好两个城区在功能、布局、交通联系上的协调与衔接。第三,在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处理好经济性与功能性的关系。连云港可以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运用新的开发模式。如结合轻轨线,运用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进行土地开发,建构起由TOD轴线连接的多中心、网络型、生态化的空间结构;结合行政中心的搬迁,运用SOD(Services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进行开发,形成对新区开发集聚要素的巨大吸引力,带动新区的发展。
②深化、细化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内容,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近期建设项目、发展备用地和建设开发时序,选好项目,有序推进,协助政府合理制定年度土地投放计划。对政府储备的土地和拟向社会供应的土地,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用地性质、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令性指标和建筑尺度、色彩、屋顶形式等引导性指标,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
(2) 以经营手段建设城市
以经营手段建设城市就是要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对可以商业化的城市资源进行市场运作,形成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①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从以建设为主转变为建、经、管相结合。工作重点转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城市的品牌,增强吸引力,优化城市的整体效益。从独立的政府管制逐步转变为政府引导,调动城市各方面的积极性,按城市规划的要求,共同投入城市建设。
②尽快确立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机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运用级差地租原理,通过控制土地投放量、加强城市中心土地开发、在新开发地区先期投入基础设施变“生地”为“熟地”等途径,促进城市土地增值。全面推行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制度,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③加快公用事业经营体制改革。改变政府统揽公用事业建设的局面,将可以进行资本经营的资产,如供水、供电、煤气、公交、污水处理、出租客运、城市设施冠名权、广告权等有形、无形资产,投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增量。
④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资体系,拓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融资渠道。降低城市公用事业的进入门槛,广泛利用各种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国外资本,采用独资、合资、股份等形式,参与城市建设。同时,不断开发新的融资方式,如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投资基金融资、BOT、TOT融资、ABS融资等。
⑤建设方式的创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采用灵活的开发方式,降低开发成本。如规划理性预期引导,即AOD(Anticip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开发模式。政府可通过预先发布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激发、引导市场力量进行先期的相关投入,以尽快形成与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外围环境和所需氛围,使政府能在最为合适的时机,以较小的投入即可实现原先的规划建设意图。
(3) 以经营方式管理城市
以经营方式管理城市的核心是适应城市功能的文化和制度建设。
①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城市管理制度。首先,政府要从城市资源的经营性领域退出,转向积极建设各项市场制度,维护市场的有效性。其次,政府要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制定适合连云港的产业政策制度,通过政府有意识的调控和引导,促进连云港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土地制度、产业政策制度、户籍制度、行政区划和区域管制等方面的创新。
②建设、弘扬鼓励创新与创业的社会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内部蕴涵,城市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持久的影响,自觉地控制着城市的发展。对连云港而言,应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宣传,提高整个城市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4) 以经营谋略推销城市
以经营谋略推销城市就是,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产品,对其进行包装、宣传和推销,以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①塑造具有连云港城市特色的品牌,突出“山、海”优势。改善城市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生态城市。
②加大对连云港城市的包装、宣传和推销。 加强城市美化工程,提高城市形象,突出城市个性。大力发展旅游业,由观光旅游为主向综合旅游发展,尤其是结合区域性商务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商务旅游。举办各种展览会、交易会和节会活动,是宣传城市、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最佳机会。每一个成功的节会都是一次城市促销的重大活动,其成功举办不但能够吸引国内外客商与本地企业开展经济贸易活动,也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新闻媒介对节会活动的报道宣传更能迅速提高城市知名度。
二、 连云港市的城市现状与潜在危机
(一)、经济水平居后的沿海开放城市
连云港于1984年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后,同批的沿海开放城市相比位次比较靠后。现选取国务院公布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经济特区城市的市域为基本地域单元进行数据采集,可以看出连云港市这几年在其中的地位以及变化情况不容乐观。
表1 1985年各城市指标
非农人口比例(%)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美元) 人均财政收入(元) 人均固定资产(万元) 工农业生产总值(万元) 人均工农业生产总值(元)
大连 43 42.54 321.1 424.22 1290237 2658.86
天津 55 55.37 596.41 723.78 3264998 4038.84
秦皇岛 18 17.94 120.04 312.41 191365 838.73
烟台 14 13.96 90.88 119.63 1234180 1506.02
青岛 26 25.62 263.52 175.89 1324387 2113.2
连云港 16 16.09 79.21 178 391825 1303.35
南通 20 20.46 119.17 80.29 1237627 1661.87
上海 69 69.32 1492.53 816.33 8926697 7336.87
宁波 26 25.53 187.06 188.52 1306832 2679.36
温州 15 14.83 64.49 47.88 577479 917.81
福州 23 23.04 105.15 219.83 539350 1103.28
厦门 37 37.46 380.98 1011.23 242750 2364.37
汕头 18 17.68 33.08 89.73 602121 654.31
深圳 48 47.60 1314.12 6074.32 289195 6042.52
广州 45 44.74 412.79 526.58 1885850 2654.67
珠海 33 32.84 736.77 2127.06 82477 2003.33
湛江 16 16.10 58.83 131.05 295513 619.19
北海 68 67.65 200.23 740.48 30094 1710.86
表2 1997年各城市指标
非农人口比例(%)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人均固定资产(元) 人均外商实际投资(美元) 人均财政收入(元)
天津 57.27 12404000 13785.29 5541.84 279.1 910.21
秦皇岛 24.18 2307143 8810.26 3284.31 70.17 356.73
大连 48.12 8290000 15341.62 3132 244.18 986.58
烟台 30.68 7250000 11301.81 633.33 58.49 145.64
青岛 37.34 7977025 11470.47 1136.55 120.21 499.74
连云港 18.94 2385282 5455.19 1498.43 24.27 115.82
南通 31.08 5774733 7344.19 2907.62 77.33 89.41
上海 72.24 33602100 25739.66 15148.62 368.31 2459.67
宁波 23.16 8974306 16827.56 5635.97 103.89 444.66
温州 16.91 6058218 8552.58 2514.48 8.51 161.29
福州 26.16 7525341 13090.96 3641.01 170.21 418.35
厦门 45.73 3718162 29824.03 12304.11 1105.86 2451.57
汕头 33.42 3735241 9042.2 2121.93 226.83 405.88
深圳 77.47 11300057 103234.6 34201.2 1517.56 13225.93
广州 61.65 16462567 24700.4 9851.26 372.1 1258.3
珠海 68.64 2351974 34926.85 7290.05 915.4 2201.2
湛江 23.74 3485591 5556.32 1091.69 16.11 88.53
北海 25.86 1120003 8205.75 1288.56 15.83 306.95
(二)、基础差,底子薄的苏北城市
江苏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随着加快城市化进程战略的实施,一批实力强大、后劲充足的大中城市(宁、苏、锡、常、通等)正在加速发展,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连云港市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在倒数第四位,仅比同处苏北的宿迁、盐城和淮安市区略高。
(三)、竞争激烈的桥头堡地位
新亚欧大陆桥在立项时把陇海线作为我国东西向的主干道,但是目前对于桥头堡地位的争夺仍然非常激烈。山东的日照、青岛甚至广西的北海都在争夺桥头堡的地位,由于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虽说占据地利上的优势,连云港的桥头堡位置并不稳固,如果不加强自身的建设也有旁落的可能。
(四)、欠发达的腹地不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另一个趋势是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环境里,单个的城市很难完全靠自身的力量获得成功,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从而获得了经济上的极大成功。
连云港与南通,同属江苏省,同样是沿海首批开放城市,基础条件相差不大,一样的政策条件,但经若干年的发展,现在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却有了很大的差距。上海对南通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连云港腹地很广阔,但是因为大部分属于苏北欠发达地区,难以提供支撑和辐射,加之基础薄弱,发展速度比其它沿海城市以及其它一些城市缓慢是在所难免。
(五)、陈旧保守的观念意识妨碍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连云港虽属沿海首批开放城市,囿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连云港人的思想意识却没有走到改革的最前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连云港经济的发展。
三、不断变革的国内环境: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伴随着这一轮产业转移,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也正由北美、西欧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活力最盛的地区之一。
(一)、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将有助于我国加入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但同时国外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将进入我国,市场竞争也将会更为激烈。对连云港而言,国内全方位开放及区域优惠政策的趋同化将使连云港在政策上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吸引力下降。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99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30%的界值,根据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国家和江苏省都提出要加速中心城市的集聚,培育一批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国际性大城市和跨区域的中心城市。这为连云港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提升区域地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背景和条件。
(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21世纪将进一步形成由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构成的H型发展格局。作为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东大门、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和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一直以来连云港的发展与中西部地区就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连云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但带来机遇的同时,连云港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国家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要素投入将大为减少,沿海城市必须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参与国际、国内竞争。而且,目前连云港无论是港口自身的发展速度还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及服务于大陆桥沿线发展的实际作用和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今后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四)、差距与机遇同在的省域环境
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地处亚太经济圈与东亚经济板块的交汇处的江苏省,将成为最引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地域差异非常显著,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与苏南地区。2000年,苏南地区人均GDP达到24719元,是苏中地区的2.04倍、苏北地区的3.93倍。连云港地处欠发达的苏北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但连云港独占全省发展重点“三沿”中的“二沿”(沿海、沿陇海线),将是全省的重点发展地区。随着徐连高速公路和亚欧大路桥的贯通,徐连经济带将成为全省城镇与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带之一和苏北地区城镇与产业发展的大动脉,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连云港港口是江苏省唯一的大型海港,在全省“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连云港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把握好发展机遇,完全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腾飞。
(五)、激烈竞争的出海通道
近年来,我国中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港口布局逐步密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使上海港、宁波港及江苏长江两翼港口得到迅速发展,山东的青岛、烟台、日照港也将成为连云港港口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连云港难以成为唯一的东方桥头堡,中西部部分省区在研究制定“十五”发展战略时,已把出海通道选择在上海、青岛等港口。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未来对大陆桥沿线货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六)、城市竞争的新规则
1、现代城市竞争新特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劳动地域分工进一步深化,经济竞争已超越国界。信息时代的来临,又赋予现代竞争更多有别于工业化时代的新特性,要提升城市竞争力,我们必须对其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1)、城市功能的竞争
科学技术和交通通讯的发展,缩短了“地球村”的时空距离,使生产价值链的分割成为可能。投资自由化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过程日益形成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全球性生产网络和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城市功能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其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接轨方式和程度,取决于其在全球经济网络节点中所处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判断一个城市功能的高低主要看两点:一是这个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相结合的形式与地位,二是这个城市对资本的空间支配能力。
信息时代,城市的发展潜力取决于城市与全球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和协同作用程度,而非单单取决于其规模大小。较小的城市也可以通过联系网络,利用相互作用和相互协同,在特定的更新方式中靠专业化优势来获得较大的发展活力。这种发展机理给各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带来了更大的开放度和不确定性。
(2)、创新能力的竞争
信息时代,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除了技术创新,更为根本的是制度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这种创新不仅包括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新市场开辟,也包括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实现,即制度创新。而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活动中的资本、土地和劳动等基本要素只有在制度的作用下才能发挥功能。现代竞争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而且两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诺斯(North)把技术创新归结为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激励的结果。美国人活跃的创新发明正是其产权制度、企业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的产物。激励竞争和创新的制度环境是美国经济竞争优势得以产生和维持的制度保证。反过来,技术创新又是制度创新的导因之一。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分配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意识形态等,进而也就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利益分配、可持续发展等的认识和行为。这些变化必然对地方制度创新产生促动作用。因此,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累积过程。制度创新所要做的就是,针对技术创新对制度的影响,适应技术创新对制度的要求,及时改革经济体制,调整所有制和企业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经济法规,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制度创新是现代城市制胜的根本所在。
(3)、城市文化的竞争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如果将经济比作为城市的血肉和躯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离开了文化的发展,没有人类智慧的注入和能工巧匠的梳妆打扮,这个城市就会因缺少灵魂而失去吸引人才、吸引投资机会的魅力,最终只能成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空壳。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持续发展与城市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增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价值,同时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保持,有利于降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在经济领域和经济活动中,“文化力”的地位正在强烈地表现出来,而且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当代城市发展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21世纪,城市发展关键,主要在于城市是否具有自己的特征,是否具有推动城市发展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创新的基础。文化常常可以使城市获得新生,在欧洲,巴塞罗那通过与城市设计相联系的文化计划,创造出的新文化现象,使其迅速得以复苏。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格拉斯哥,通过文化投资更是很快地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到来。
(4)、人居环境的竞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并不是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无成本投入。信息时代,交通、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经济对传统区位条件的依赖程度正逐渐减小,而对资本流动、人才吸引、文化氛围等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已成为现代资本流、信息流、物质流和人才流的理想场所。生态环境的战略价值绝不止于它本身,更表现为由此带来的巨大外溢价值。
新经济时代,人居环境在赢得或诱获人才、资本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马斯洛人类需求理论所指出的,人们普遍追求更高的收入水平、更舒适的消费方式和更大的自我实现的空间。现代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因而,一个城市能为其居民提供什么样的人居环境,和其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才往往是相对应的。同时,在城市相互竞争的环境下,人居环境可以作为一系列能通过吸引生产资料,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特性之一。Healey和Baker(1993),对欧盟内500家最大企业进行了调查,大约10%的人将生活质量因素纳入影响他们区位选择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布局特点也恰恰体现了这一趋势。可见,人居环境正成为现代城市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5)、合作性的竞争
现代竞争已由工业化时代的对抗性竞争演变为一种合作性的竞争。这是由信息、知识的资源特性所决定的。传统的资源占有与使用方式是一方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减少与被剥夺,而信息、知识资源则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信息、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单个企业或集团所能完全把握的,也需要合作。较之竞争压力而言,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及失败风险逐渐成为企业的第一位压力,为了分担风险,合作利益常常超过竞争利益。企业在彼此的合作中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双赢发展。同样的,现代城市也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往往可以在合作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城市区域化、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大都市连绵带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正是城市之间通过合作性竞争获得双赢的最典型体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尤其是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整合区域发展优势,实现“1+1>2”的倍增效应,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城市竞争力评价
(1)、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生产适应大区域、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增加实际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进步及其对外影响。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竞争资本”和“竞争过程”的统一。竞争资本就是城市的自然资源、土地、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等继承的资本,竞争过程就是一个城市创造增加值的过程,即把资本转化为增加值的能力。WEF的竞争力公式就是:国际竞争力=竞争资本*竞争过程。也就是说,只有竞争资本和外部竞争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增强和保持一个城市的竞争能力。直接影响城市生产的经济资本和影响城市竞争过程的环境因素,综合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城市经济资本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经济结构等,城市环境包括政府效率、制度创新、人居环境、区域协同发展等。
(2)、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上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权威机构主要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他们的研究主要针对国家竞争力,每年分别发布《世界竞争力年鉴》和《全球竞争力报告》。IMD认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而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又体现在国家环境对于企业运营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的程度。因此,国家竞争力就是国内环境如何持续支持本国企业展开国内国际竞争的能力。他们将各国所构建的环境归结为四对竞争力要素,即本地化与全球化(Proximity versus Globality)、吸引力与扩张力(Attractiveness versus Aggressiveness)、资产与过程(Assets versus Processes)、个人冒险精神与社会凝聚力(Individual Risk versus Social Cohesiveness)。在此基础上IMD选择了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国际化度、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8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
对于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国内部分学者已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借鉴国际国内研究经验,这里我们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等7个方面,47个指标(见表7)对连云港(市区)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江苏省城市(市区)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1999)
城市名 Fac-1 Fac-2 Fac-3 Fac-4 Fac-5 Fac-6 Fac-7 Fac-8 综合得分 排名
贡献率 45.491% 17.230% 7.932% 6.706% 5.664% 4.623% 4.023% 3.251% 94.921%
南京 1.992 2.338 0.976 -0.478 0.258 -0.197 0.487 0.000 1.380 1
无锡 1.022 -0.811 0.709 0.375 -1.685 0.144 -1.350 -0.478 0.248 2
苏州 1.223 -1.961 0.193 -0.741 0.667 -0.730 1.127 0.173 0.239 3
扬州 0.102 0.460 -1.177 1.190 -1.105 0.652 0.163 2.180 0.157 4
常州 0.370 -1.083 0.609 0.796 0.619 -0.654 -0.608 0.964 0.095 5
镇江 0.032 -0.004 -1.531 0.832 0.259 -0.213 1.895 -1.129 -0.007 6
南通 0.362 -0.240 -1.447 -1.904 0.249 1.773 -0.845 -0.372 -0.069 7
泰州 -0.855 -0.200 1.641 0.755 0.769 2.220 0.437 -0.467 -0.094 8
淮阴 -0.877 0.502 0.282 0.264 1.578 -0.686 -0.706 0.214 -0.236 9
连云港 -0.656 0.219 -0.302 0.457 -0.028 0.084 0.249 0.130 -0.237 10
徐州 -0.337 0.268 -0.320 0.824 -0.785 -0.811 -0.795 -2.012 -0.256 11
盐城 -0.780 0.404 -0.616 -0.750 0.806 -0.944 -1.164 0.415 -0.415 12
宿迁 -1.600 0.106 0.984 -1.620 -1.602 -0.639 1.109 0.382 -0.803 13
由评价结果可见,连云港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0位,处于中下游,竞争力不强,仅高于徐州、宿迁和盐城。连云港的区位、港口、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 连云港城市发展目标定位
顺应全球城市竞争的新趋势,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科学确立连云港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准确进行城市功能定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首要任务。
1、区域关系坐标的选定
对连云港而言,目前最关键的是处理好连云港港口的发展定位和连云港与徐州的协同发展关系。
(1)港口的发展定位
①我国黄海最南端的综合性贸易港;
②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水运主通道、公路主骨架的重要节点;
③我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④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之一、连接太平洋沿岸和中亚地区的重要货物中转基地。
西部大开发为连云港港口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连云港港目前的硬件、软件条件并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巩固其桥头堡地位,必须加快硬件建设、完善软件服务。同时,连云港应积极推进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陆桥运输,加快连云港港向集装箱运输基本港和枢纽港的转变。从长远来看,连云港港应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外贸口岸。
(2)连云港与徐州的协同发展
①统一思想,树立为大陆桥服务的共同目标;
②优势互补,构建“大港口”与“大商都”的发展统一体;
③双赢联动,在区域共荣中提升城市功能。
徐州是苏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大陆桥东部的第一大枢纽,连云港是仅次于徐州的中心城市、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两市相距不过223公里,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徐连城市协同发展是开发建设陇海经济带的必然选择。目前连云港服务大陆桥、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还比较弱,加强与徐州的分工协作,共同为大陆桥服务,有助于巩固和充分发挥其桥头堡的“龙头”地位。从江苏省来看,徐连经济带的崛起更是带动苏北欠发达地区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重要支撑。
2、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
(1)接轨国际的开放城市
①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力争在全球生产、分销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迅速做大经济技术开发区;
③加快港口建设,利用陆桥优势,大力发展国际转口贸易;
④转变观念,提高整个城市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连云港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一方面是受硬、软件环境的制约,但更根本的是城市的开放意识不够,没能把握住发展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为连云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如果全市上下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在发展中抢占先机,也完全有再次错失良机的可能。连云港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只有顺应潮流,提高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加快制度创新,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站稳脚跟。
(2)功能强大的中心城市
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做大城市规模;
②发挥港口与能源优势,创造条件发展大型临海工业;
③加快技术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
④构筑强大的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扩展城市辐射能力;
城市的功能与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成正比,连云港目前的区域带动能力不足,正是因为其城市功能不够强大,经济实力弱。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更好地为大陆桥服务,必须迅速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城市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不仅是连云港自身的发展要求,也是区域发展对连云港提出的要求。
(3)空间整合的有机城市
①“以港兴城、以城促港”,处理好两个城区在功能、布局、交通联系上的协调与衔接;
②延续海州古城风貌,建设新海现代化新城,塑造连云滨海风光,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③优化配置空间资源,打破行政界限,有序重组城镇发展空间。
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载体,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是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与保障。连云港是港口城市,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港城的双向互动,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同时,要整合规划区的空间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整体化和布局结构的网络化,建立一个高效、有机的城市发展空间体系,适应未来多变的城市发展形势。
(4)碧海青山的生态城市
①修复、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圈,构建山水城林的宜人环境;
②显山露水,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③控制环境开发容量,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正成为现代城市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连云港有山有水,生态环境优越,应加强保护与利用,做好城市生态网络建设与城市设计,塑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四、连云港的空间拓展
(一)、交通发展:从终点到枢纽——区域交通网络的完善
由于位于省际交界和沿海东部地区,南北向跨省的通道建设较缓,东西向通道建设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长期以来连云港市区域交通仍处于末梢位置。
但是,随着沿陇海线走廊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东西向交通需求增长较快,与此相呼应,港口以及后方集疏运系统(连霍高速公路在建、新墟运河即将立项)的建设得到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连云港港正由一个以散杂货物吞吐为主港区向沿陇海线地区外贸货物吞吐的“门户”转变,东西向交通地位得到提高。
从南北向交通发展来看,国家越来越重视沿海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同三国道建设、204国道的改造、沿海铁路的规划建设,将有力地改变连云港市南北向交通格局,引导中国沪浙苏鲁“三省一市”东部地区的交通分布,促使连云港在区域中的交通地位由从终点向枢纽转变。
因此,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中,应根据区域交通定位要求,合理配套建设公路客运系统和物流系统,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应加强水路网络建设,处理好航运与水利、旅游、防洪等关系,改善连云港港集疏运条件;应与山东省相协调,有序推进沿海铁路建设,建设编组站,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应与日照港有所分工,错位发展,加快连云港港后方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国际物流中心落户连云港,将连云港港建成上海港与青岛港之间的集装箱吞吐大港(省级枢纽港)。
(二)、未来城市的脉络——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的构建
连云港市城市交通发展应坚持有利于城市空间增长,营造符合人们生活和城市生产的需要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整体最优发展的原则,构建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因此,连云港市应建设一个符合大城市发展要求的、有较强竞争力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响应性、人性化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适应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转变潜在需求的城市快速干道系统与客运交通走廊。城市功能区的组织应以快速交通为先导,既维护传统城市结构的稳定性,又能为城市拓展空间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建设城市快速干道,形成适应于城市发展要求的、与高速公路系统便捷转换的城市交通主骨架。
(三)以港兴城、以城促港——建立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从国内外沿海港口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以港兴市”是实现“强港强市”、促进城市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港口的发展对城市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综合效应和辐射功能。港口的兴旺,不仅意味着集疏港吞吐能力以及对货物聚散功能的增强,还能带动临海工业及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等行业的发展,进而达到辐射周边地区和腹地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振兴的目的。根据发达国家港口城市发展经验,通过大力发展运输及其相关产业,以“强港”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的转变,是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上凡是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200万标箱的港口所依托的城市都是经济发达、充满活力的城市,甚至是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中心、运输中心、商业中心和工业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汉堡、鹿特丹等。
由于历史上行政体制分隔等多方面原因,连云港没有处理好港与城之间的关系,导致港城平行发展,互补性不强。港口没有城市作依托,只发挥了运输功能,而城市也没有港口特色,与非港口城市别无差异。港口过多地强调为腹地经济服务,对本市服务的意识不强,造成了港口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密切,还存在着港口建设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相互争地、争资源的矛盾。因此,港城双方转变观念的重点是抛弃“行政隶属”意识,从连云港港来说,重在探索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从市政府各主管部门来说,重在探索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利用连云港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真正把港口作为城市的一个内在重要组成部分去对待,从产业发展、用地空间调整、设施配套、集疏运交通组织等多方面制定港城一体化发展规划。
(四)、 城市空间发展
1、城市空间发展演变
(1)、以港口为指向——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轨迹
连云港城市源起于海州,随着海岸线的东移和港口的变迁,城市空间由西向东形成了一条“海州——新浦——大浦——连云”的演化轨迹。港口与城市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变动。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港口与城市的不同组合。
自秦朝设立朐县起,至19世纪,连云港的中心一直在海州,目前的新浦为海滨滩涂,行使着港口的职能。老沭河下游的前河、后河,分布着各类码头。海州与新浦,构成了最早的港城关系。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由新浦与大浦构成的一种新的港城关系。1905年,陇海铁路开始修筑,到1926年,铁路延伸到大浦,从此新浦就作为港口的后方,成为物资集散地和原海州县城。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三点一线式布局,即:大浦(港口)、新浦(经贸中心)和海州(政府所在地)。大浦港是(东)海赣(榆)沭(阳)灌(云)与外联系的主要通道。
随着临洪河口的逐渐淤浅,大浦港就此衰落。新港口选址连云老窑,铁路也随之延伸,并与港口的建设相互配合,促进了连云地区的迅速崛起。另一方面,1938年县政府由海州迁至新浦,新浦成为连云港市的中心所在,由于铁路的交通货运疏运能力强,这一地位并没有随港口迁移而变化,从而形成了由新浦与连云构成的新的港城结构关系。
50、60年代,市区开始突破沿河、沿铁路的布局,逐步向纵深扩展。60年代以后,连云港市在区划调整方面曾作了多次变动,在全国改革开放大背景的驱动下,这一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空间布局上也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新浦地区向南、向东大范围地扩展,海州区也向北延伸,并逐步与新浦建成区相连,实现了连云港市新海地区城市空间的连片发展新格局。
90年代以来,随着连云港港口的迅速发展,连云—墟沟作为城市新的建成区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连云港最近的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1991年),城市的形态明确规定为一市双城式构架,即由新海、连云两个地区构成。其中,新浦为主中心,连云为副中心,两个城市片区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发展,构成连云港城市空间演化的新格局。
(2)、海滨城市——一个仍未实现的城市梦想
连云港是一个海滨城市,但又不像一个海滨城市。在地理意义上位于海滨,并不意味着城市空间上具有了海滨城市的形象。由于岸线资源的限制,港口优先占据了海滨岸线,旅游和生活岸线被限制在有限的地段,城市生活性用地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布局,没有很好地与滨海景观资源很好的结合,与国内青岛、大连等海滨城市相比,海滨城市形象可谓差之甚远。走向大海,仍然是连云港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梦想。
(3)、加速连接——城市空间的演变态势
分析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状况,可以看出连云港城市空间的发展特点和趋向:
从总体上看,新海城区呈团块状结构形态,具有一定的轴向发展趋势,即新浦与海州连线的东北向发展;连云城区随港区向西呈带状形态发展,其中既有港口向西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存在连云地区后云台山北坡陆域狭窄限制的因素。两城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条件不同,但从宏观上分析,港口和城市是相互依存的,两城区间是相互吸引的,而陆上铁路与公路的不断完善,为两城区之间形成新的增长点创造了便利条件,例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宋跳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朝阳编组站的建设使其周边集聚了相当的设施和居民点;朝阳镇的一些工业企业已经沿新墟公路展开,并且在云台山北麓设立了西湾工业区。随着这种态势的加剧,如果不加控制,新海、连云两城区将不可避免地连为一体。
2、城市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1)、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①单核心——中心圈层模式
这一类城市是紧凑城市中最为极端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城市功能都集中在城区,原始积累产生的旧城中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旧城人口密度极高。根据凯文 ▪ 林奇的研究,核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可达到350人/公顷。大量的活动在核心区发生,商业、居住、交通、服务等往往造成城市用地的拥挤和秩序的混乱。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增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拥挤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的增长由于中心强大的吸引力而形成一圈一圈向外扩展的“摊大饼”的形式。这类模型的城市绿化往往环绕环形交通,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
②星型——放射模式
星型模式的城市同样具有一个高密度和功能混合的主要中心。但不同于单核心模式的是:星型城市的中心常常有几条交通路线向外放射,城市由于交通的原因在这几条放射轴上开始生长。交通轴线的交通功能非常发达,交通轴线间城市拥有较多的空间和绿化,楔型绿化直达中央核心区,增加了绿化与城市的接触面。农村与城市相互交融。
③带状——延展模式
带状——延展模式的城市一般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靠单方向的延展来满足城市生长需求。带状(或称为线形)城市通常会有一个方向上发达的交通,城市没有明显的核心,交通站点周围常常密集各项城市功能。一般而言,绿化空间与带形城市呈平行关系。
④卫星——跳跃模式
这种模式的城市依靠放射交通在核心城市外发展次一级中心。次中心分散了核心城市的功能,各个中心具备自己发展所需的服务及设施,满足小区域发展的需求。卫星城——次中心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而两中心之间(主心与次心,次心与次心之间)仍保持原有的农村状态和生态环境,城市与农村、绿化间隔布局,主、次中心间由交通干线连接。
⑤多核——网络模式
这种模式体现了区域城市的特征,具有分散——集中的明显特质。各个主要节点高度集中,节点与节点之间依靠高密度、多方向的交通线连接成网络,而在高密集度的节点网络之外,是稀疏的田园空间、生态空间、开放的乡村和公园形成的低密度区成为一种“基底”,从视觉图底关系来解释,多核多交通网络是“图”,乡村公园开放空间是“底”。
(2)、连云港城市布局模式选择
受成陆作用和海岸线及港口变迁的影响,连云港城区逐步发展为东西两部分,从而呈现出明显的组团式城市形态。虽然两组团内部建设较为松散,紧凑度不够,但已经确定的“双组团”的框架仍能基本保持。
基于连云港目前城市空间的发展态势,对城市未来何种布局形式,必须作出选择:
①呈带状城市模式发展
这是连云港目前态势发展下去最有可能形成的城市布局形式。此方案的主要观念是城市沿连接东西城区的新墟公路铺延开来,不分主次发展新海、中云和连云等片区,构架一个城市多个城区的带状结构形式。
这种布局有诸多弊端:
a:过分依赖单方向的交通;
b:此种模式使得云台山国家自然风景保护区受到侵蚀,连云港的山、海关系被隔断,造成山、海自然环境的无法充分共生。同时,有效的生物通道也会被带形城市割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c:带形城市中心实力发挥不强,“无核”给城市的增长会带来影响。所以,这种模式不适合于连云港的未来发展。
②保持双组团的格局
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构建以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组成的组团式结构模式,是最能体现连云港城市特点,也最有利于城市未来规模扩大,空间有序发展的方案。
双组团模式的布局要点是: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划定东西沿展的最终边界,保证两城区间一定的生态空间间隔,并加以严格控制。两组团内部按照科学的空间策略,优化结构,紧凑布局,避免无序绵延。
两城区的发展重点是:充分利用两城区各自的优势,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强化新海城区作为中心市区的职能,发挥陆上交通枢纽的优势,不断扩展城市发展的多种基点;连云城区突出前方港口兼开发区,区域性商务中心等职能,加强港口建设,继续改善集疏运交通条件,同时加强临港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港口由通过式中转港向综合性枢纽港转化,使其成为真正的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
3、远景空间发展需求与资源评价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连云港城市发展将保持双组团结构。但两组团的扩展并不是无限制的,无限制的蔓延必将导致“摊大饼”的结局。另外,受山体、河流等自然障碍以及生态保护要求的限制,两城区的用地空间扩展余地十分有限,尤其是连云城区还受到核电站防护距离的限制,在目前已经感到发展空间的不足。那么从长远的未来考虑,连云港的发展必须回答以下问题:
·在何处选择发展空间?
·选择怎样的空间发展模式?
·近远期规划如何与长远构想相协调?
(1)、空间要素的优化配置
长期以来,行政区经济一直伴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的过程。由于行政界线的束缚,许多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城市建设被迫局限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产业布局混乱、生活环境下降、生态质量退化、城市的历史风貌和自然山水资源遭到破坏,如无锡、杭州等城市。近年来,许多城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以期摆脱城市空间发展的障碍。
随着一系列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成,港口功能的提升,连云港城市空间发展将进入快速扩张期,而在连云港市区现有行政区范围内,可供选择的城市建设空间十分有限。因此,扩大行政界线范围,将临近市区、交通区位优越的浦南、宁海纳入市区范畴,对于连云港城市空间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具有巨大的意义。
(2)、空间发展区位的选择
打破行政界线束缚的连云港可资选择的远景发展空间包括三个部分:
台南片区:前云台山以南连霍高速公路与烧香河之间的用地;
台北片区:前云台山以北陇海铁路至海岸线之间的用地;
浦南片区:蔷薇河以西现浦南镇用地。
远景城市空间发展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城市建设用地的地质评价要求
·生态保护的生态适宜性评价要求
·可依托的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
·与现有中心城区联系的便捷性要求
·对外交通条件要求
·城市景观塑造的山海自然资源要求
表4 远景发展空间选择多因子比较
地质评价 生态适宜性 基础设施条件 与中心城区联系 较低的启动资金 对外交通条件 山海自然景观丰富度 可扩展余地 核电站影响 综合得分
台南片区 2 2 1 1 1 1 3 2 1 14
台北片区 0 1 0 1 0 0 3 1 3 9
浦南片区 3 2 2 3 3 3 1 3 3 23
注:3表示最佳 2表示较好 1表示一般 0表示较差
(五)、由双组团到双核多组团——连云港城市空间发展长远构想
1、拥山·抱河·海上连云
基于对远景空间发展资源评价,实现连云港“活力之城、生态共生城市、最佳人居城市、海滨山水城市”的发展目标,我们提出构筑连云港“拥山•抱河•海上连云”的远景城市空间构架,发展多个城市组团,从而完成连云港由双组团到以新海和连云为核心的双核多组团城市的飞跃。
(1)拥山——营造一个绿核城市
这是基于一个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即在台南片区发展城市新区,形成新海、连云、台南三片城区拥绕云台山布局的总体格局,而云台山成为城市内部的一个巨大的生态绿核。
但此方案如果实施不当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这种布局形式虽然与自然环境的接触面较大,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比较大,城市有可能完全隔断自然山体与其他生态环境的联系,建设活动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同时,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对外联系不便,初期投资巨大,如果建设达不到一定规模,则有可能无法聚集人气,造成城市更加分散;另外,城市也更加接近核电站,城市发展将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对台南城区的规模大小、布局形式提出了要求,台南城区应规模恰当,布局应留出云台山与南部生态空间联系的生态廊道,不应东西向无限制蔓延。应以生态型科技城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科研、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产业、高尚居住等。
如果此方案得以实现,则城市与自然的接触面达到最大,一个生态型的绿核城市将得以实现。
(2)抱河——迈向一个强盛城市
蔷薇河既是连云港的水源生命线,又是市区与东海县的界河。它是一条地理上并不难跨越的分隔,但却更是一条心理上难以逾越的天堑。长期以来,蔷薇河东岸,被视作城市的边缘地带,分布着大型污染企业、煤堆场、铁路通道、危险品仓库等,从而使连云港失去了营造连云港的“黄浦江”、连云港的“外滩”的机会。
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在克服了心理上的天堑后,连云港向浦南地区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浦南地区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同三高速公路在西侧穿越,并且拥有南北两个互通出入口,还有310国道、204国道在外围穿过,另外,陇海铁路和规划沿海铁路在此交汇,因此公路、铁路运输条件十分优越,同时,与白塔埠机场临近并通过一级公路相联系,具有依托航空港发展产业的潜在优势;浦南地区还具有土地资源充足的优势,在保持蔷薇河两岸一定的生态空间,处理好蔷薇河水源保护的前提下,浦南地区可以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蔷薇河则不再是城市的边缘,她将作为连云港的“母亲河”,作为一条连接城市与大海的生态纽带,徜徉在城市的怀抱中。
城市在浦南地区发展,由于靠近新海城区,城市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集中,使得新海的“核心”力量进一步聚集和强调,会为城市进一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浦南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依托的浦南镇和原浦南开发区,靠近航空港,便捷的公路、铁路运输,使这一片土地成为发展产业的良好空间。当连云港实现了浦南城区的建设,城市实力将得到极大提高,一个强盛的区域中心城市将呈现,从而为连云港迈向更恢弘的城市未来做好充足地准备。
(3)海上连云——实现一个城市梦想
走向大海,是连云港城市空间发展的梦想。
就目前连云港的岸线资源,最有可能实现接近大海愿望的是选择在台北片区建设新的海滨新城。但在台北片区发展不仅仅面对的是巨大工程代价,如果采取这种布局模式,就必须对城区特别是连云城区的近远期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新墟运河的选线成为疑问,碱厂及其临港工业区布局也必将与海滨新城的建设产生冲突;从用地适宜性、生态敏感性和活力敏感性的用地生态评价分析来看,此一片区并不具有最佳发展潜力,城市也将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另外,城市如果向台北片区无限制发展,必然形成新海、连云与台北片区的连接,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之间的生态分隔空间将消失,这样的布局破坏了连云港固有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城市呈无序状蔓延,城市空间演变为核心——摊大饼模式,因此,选择台北片区发展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在保持城市良好的空间结构的前提下,确定连云城区在台北片区向西拓展至规划新墟运河,以此为界,远景在临港工业区北部、西墅西侧海州湾内通过添海建设海滨新城,重点发展商务、高档居住、海滨旅游度假,提升城市功能;打造新的滨海景观带,形成良好的滨海城市风貌,实现连云港走向大海的城市梦想。
当完成了海上新城的建设,连云港的城市功能将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和提高,走向大海的城市梦想得以实现,在中国沿海的中部,在新亚欧大陆桥的东端,也将崛起一座新的名星城市。
2、空间发展的时空配置
城市空间的扩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特征,扩张的大小和速度应与经济实力相匹配;城市空间的扩张应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和服务水平相协调,达到开发一片,成熟一片,提高效益,滚动发展;空间开发的各阶段应保持用地布局的相对完整性和集中性,并具备发展时机的适宜性。
连云港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在长远发展构想的指导下,应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循序渐进,分布实施。
阶段一:完善双组团结构,形成现代化城市框架
以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指导,确定最终相对稳定的、合理的双组团结构。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划定东西沿展的最终边界,保证两城区间一定的生态空间间隔,并加以严格控制。两组团内部按照科学的空间策略,优化结构,紧凑布局,避免无序绵延。
制定至2020年的近期、中期、远期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城市在双组团的框架内,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
当双组团结构相对稳定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约120万人。
阶段二:发展浦南片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城市实力
在连云港城市化的过程中,发展产业仍然是增强城市实力的重要手段。在新海、连云的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时,浦南片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浦南片区发展用地约25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25万人,并且仍有进一步的扩展余地。
阶段三:把握投资机遇,适时建设台南片区
台南片区相对独立的区位,决定了其如果没有一定规模投资项目的推动,很难启动实施。对于台南片区的建设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连云港一方面自身积蓄力量,更重要的是应寻求更广泛的投资机遇,在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些大型项目的引入,适时启动台南片区建设。近远期内,可依托良好的环境,首先启动部分高档住区建设。
台南片区控制发展用地约25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25万人。
阶段四:建设“海上连云”,提升城市功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西方经济的交流融合更加明显。新亚欧大陆桥作为联系东西方经济的纽带,必将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沿桥的各个城市也必将在这条纽带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连云港作为一个桥头堡城市,应起到一定的中枢作用,成为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实现城市主导功能由“生产型”向“生活服务型”的提升,而“海上连云”作为功能提升的载体,承担着实现城市梦想的巨大作用。
“海上连云”发展用地约6平方公里,容纳人口6万人。
(六)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TOD策略——高效有序的城市空间扩张
1980年代,新城市主义思潮在北美萌生,在1990年代中期达到一个高潮。新城市主义是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运动。新城市主义提供了消除郊区蔓延,防止城市衰落的发展方式,并提出了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原则。
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公交引导发展”模式,属于新城市主义范畴,是指随着社区理论的发展以及现代公交技术的革新,通过居住、商业和办公等用地与公交设施的有效整合,形成符合城市公交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的一种城市空间增长模式。按照TOD的策略进行空间拓展和社区组织,是一种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合理方式。
根据连云港的组团式城市形态特点,发展快速公共交通成为必然趋势。TOD 模式将大运量交通、快速道路系统和土地使用三位一体地进行综合规划实施,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的整体开放结构和各组团内部紧凑开发的有机协调。
2、城市公共物品策略——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
经济学认为城市公共物品主要包括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供水、供电、公共交通、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教育、体育、消防、治安、城市管理、环境卫生、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共物品能够为城市居民和厂商的生活和生产等多方面提供积极的外部正效应,是形成城市聚集效应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城市或城市中的局部地区来说,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服务越完善,质量越高,该城市或局部地区的聚集效应越大,对居民和厂商的迁入和土地投资就越有吸引力,从而使该城市或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的集约性就越强。反之,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较低,则可能构成城市聚集效应发挥作用和城市经济增长的“门槛”约束,控制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城市公共物品在本质上形成了城市聚集的物质承载力,是控制城市聚集规模的关键因素。
既然城市公共物品的布局成为居民和投资者选址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着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向,那么作为控制公共物品的城市政府就可以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连云港正处在城市扩张的活跃期,新区的建设刚刚起步,政府把有限的资金高效地投入到公共物品之中,通过市政府的搬迁,体育中心的合理选址布局,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实施,学校、公园等公益设施的配置,从而吸引广大的投资,实现一种精明增长的城市生长管理方式,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耦合。
3、社区组织策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二战后,在西方国家,单纯的“经济发展观”逐渐为各国所摒弃,代之以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由此社区发展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社区规划也应运而生,各种“社区发展政策”、“社区行动工程”得到了颁布和实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下各项社会功能主要由一个“大政府”承担的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把生产交给了企业,把生活交给了社区,社会功能由政府、企业、社区共同承担。自1980年代后期,城市社区建设便开始萌生。2000年以来,城市社区建设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国广泛推进。
在连云港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城市以社区为单元进行开发建设,以紧凑的增长方式,创造宜人的居住范式,避免松散无序的郊区蔓延,为建立连云港完善的社区发展机制提供空间上的合理保证。
4、生态策略——未来城市的理想范式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城市建设已经被广为接受,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生态城市(Eco-city)被认为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范式。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连云港市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有良好生态环境,加之大面积的河口湿地、云台山自然保护区、无尽的海洋、前三岛鸟类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资源,连云港因此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因此应确立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生态城市的建构要求,重新梳理用地空间结构,进行产业生态空间布局,建设“生态社区”(Eco-community)、“生态村庄”(Eco-village),形成优美的生态环境,使连云港成为21世纪的理想城市的成功范例。
五、 连云港的产业抉择
(一)产业结构的目标定位:择优发展
1、海洋产业的发展群体:前景广阔
连云港海域宽阔,具有发展海洋产业的较强优势;连云港发展海洋产业可供选择的门类有: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滩涂种养与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第二产业,按加工层次划分包括:海洋矿产资源利用,如海水淡化,海洋盐业,海底油气和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如潮汐、波浪与温差发电;海洋制造业,如海洋食品、药品业;海洋化工,如海洋生物资源与稀有元素的提取与综合利用,海水的裂解等;海洋第三产业,如滨海与海洋旅游、海洋运输以及海上与海底空间的开发。
2、生态产业发展群体:世界性潮流
连云港生态产业可供选择的有:生物医药、生态农业,无污染或轻污染的加工制造业,以及商贸、金融、旅游、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
3、高新技术产业:孕育中壮大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科技进步贡献大等诸多优点,并逐渐成为各地经济的领头羊。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可供选择有: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环保设备与技术、海洋工程、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等科技产业。
4、临港工业组群:港口优势
连云港有深水大港、便捷的铁路交通及其可资依托的大量用地,具有发展临港工业的条件。临海港的工业主要有利用海运的工业,如能源重化工;利用海域的工业,如修造船厂;利用海水的工业,如海洋化工;为港口服务的工业;和资源、市场在外,需要通过海上运输的工业。此外,依托现状基础资源和政策优势连云港还可以继续发展已经和正在形成的产业群(现状基础)主要有以食品、纺织、轻化工和建材为支柱的产业群体。
(二)产业结构的方案选择
上述产业群体规定了连云港产业选择的基本范围,但连云港产业因受发展条件所限不可能包容其全部,只能依其目标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根据对连云港发展条件的分析,连云港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可能性较大的方案有三个。
1、新型产业主导方案
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向着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进行,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突出且结构多样化,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相协调),及比例协调、效益较好(结构综合效益与结构消耗产出率指数高)的产业结构体系。
(1)本方案实施的有利条件
①符合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趋势;
②方便的对外联系,以及大型高技术含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田湾核电站);
③开放的政策可以提供新型产业迅速发展的保障;
④生态环境,尤其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
(2)主导产业选择
连云港的主导产业选择取决于前述三大产业群体的集合,即三大产业的交集部分。也就是说,连云港的主导产业首选的既要是生态产业,又要是海洋产业,还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三者交集的产业部门还不能满足连云港的规模要求时,则区位性要素占主导的产业应得到优先发展,因为这是形成连云港特色,并是连云港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基本前提。对连云港来说,除了上述三大产业群体的交集,即共有属性外,其它主导产业的选择应是海洋与生态产业的交集部分;生态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交集部分,以及海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交集部分。
(3)主导产业确定
由上述原则确定的连云港可发展的新型产业有:属生态高技术产业的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属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属生态、高技术和海洋产业的海洋食品、药品。本方案选择连云港的主导产业为:电子、精密机械、高科技生态农业(渔业)、生物医药、纺织。
(4)各主要产业的发展前景
①电子工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快、产业关联度大、需求弹性高(市场容量大),又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前在连云港的发展缓慢,随着田湾核电站等高技术项目的建设,人才和技术资源将得到大大加强,因此电子工业的发展潜力将十分巨大;
②环保产业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我国今后将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据国外有关部门预测,环保产业将与旅游、文化产业一道成为下个世纪发展最快的产业。连云港应占据先期优势予以重点发展;
③建立在海洋资源基础上的生物医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条件,这是连云港发展生物医药的比较优势;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高(弹性系数达1.37),经济效益好,这是连云港发展此产业的动力所在;
④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生物工程,包括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化工技术。这些产业被称作未来产业,有利于环保,生物品种改良和产量提高。
⑤精密仪器,包括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量大,环境要求高;但该产业的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
(5)实现的可能性
从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连云港的区位优势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发挥,对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吸引力还不大,这就使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没有一定基础的电子产业变得困难重重。但是发展电子产业是一个趋势,它必然会得到人们的重视,在规划期内实现电子行业从生长到成熟的蜕变也是有可能的,至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政策环境亦难有较大改善,但管理方面改善余地较大;硬环境条件还将进一步改善;受经济实力所限,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举步维艰,对旅游项目等的投入有限;上述产业结构中的纺织、生物医药的现状基础较好,即有几个产业在连云港有一定基础。由此推断:本方案可部分实现,即上述确定的主导产业都将在连云港得到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不同,一些产业到规划期末并不能成为主导产业。本方案实现的过程最大可能是渐进式的,因为影响其实现的因素较大跳跃的可能性不大。
2、化工产业主导方案
(1)产业目标
与上述渐进式方案不同,方案二主要依托连云港资源优势(港口资源、陆域用地和淡水资源),以大工业推动连云港经济的迅速发展。基本思路是:依托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结合政策优势和低门槛政策,吸引各类轻重化工等临港大工业落户连云港,以大港口吸引大工业,以大工业形成大经济,以大经济带来大繁荣。
(2)有利条件
资源优势,连云港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优势
化工项目的全球转移使得发达国家把一些项目投资到发展中国家
能源优势,建设中的田湾核电站将为耗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
(3)主导产业选择
本方案的主要产业包括:电力能源、化学原料工业、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纺织电子。
化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资金与技术密集,投资周期长,重污染等诸多特点。连云港具有各类化工业落户的资源条件,且对外交通、信息产业等与之配套的产业部门亦较发育;而且,具有使化工产业链充分延伸的用地等条件。因此,发展化工产业的内部条件较好。
(4)实现的可能性
该方案具有极大的风险性: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后将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对“资源和环境成本”收费,则化工业是否比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及海洋产业等更具效益?当物质消费到一定程度后,就是对环境的消费了(人均GNP在8000~10000美元后。邓英淘 1998)。在重化工产品世界性过剩的前提下,国家对重化工发展的审批必将更加严格,经济的发展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也将引起争议,以单一的经济效益替代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效益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5)预期效果
如果上述问题都能解决,则连云港有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大跨越:城市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增量迅速扩张;连云港将发展成一个大型工业城市。
因为化工业的重污染,连云港城市环境质量将下降(化工业能够生存的前提之一是低环境成本),旅游、生态农(渔)业、环保产业等将受到限制。
3、第三产业主导型方案
(1)产业目标
本方案的目标是达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这一更高层次,从而逐渐进入经济的成熟阶段。
(2)发展条件
港口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最为有力的前提,现有的花果山等国内知名的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在第三产业的带动下,发展配套的二次产业。
(3)主导产业的确定
本方案选择的主导产业包括:旅游、交通运输、电子、生物医药、生态农渔业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阳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最为人们所看好,其带来的关联效应很大,但因为它对环境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一些污染性的化工行业的发展将受到限制,所以在本方案中选择的均为环境效益好的行业。
(4)实现的可能性
从我国的大环境看,连云港的旅游事业发展虽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基础还不够,在短时期内没有大的投入很难成为支柱性行业。另外,从客源分析来看,连云港市的吸引范围还有一定局限性,配套餐馆服务业也未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由此看来,单纯以旅游业支撑第三产业乃至全行业的发展难度很大。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比较有利的一点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基础,可以借助港口和陆路交通的优势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从而成为另一个重要的支柱,推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5)预期效果
方案的难关在发展的初期,如果在初期有了很好的积累,那就可以进入良性的产业成熟时期,服务行业不光是对硬件有很高的要求,对软件的要求也很高,必须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全市人们尤其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如果能克服这些前期困难,连云港的产业就会得到健康发展。
4、市区主导产业的择定
各方案均有其优缺点,很难下一个今后孰优孰劣的定论,因此在主导产业的选择时要根据连云港的现状基础、发展条件及未来发展过程的机遇,按照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益目标来确定。在没有明确的大型工业项目落户的情况下,依据综合效益目标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并营造大型项目落户的条件。连云港市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紧紧把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工业化发展新机遇,突出临港工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特色产业群,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整体上提高产业层次。充分依托现有的医药、化工、机械等企业资源,推动企业实现资本和规模扩张,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技术层次高、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集中精力开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大市场前景的产品,重点壮大和成药级现代中药制剂、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特种织物、微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精细化工等五个高新技术产品群的规模。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临港工业和能源业等新兴产业,从整体上优化产业结构。连云港市应依托港口优势,引进兴办一批大物流、大运输的加工项目,积极争取发展船舶制造等大型港口工业企业;面向西部大开发和苏北地区,推进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加快启动商务中心核心区,建立健全依托和服务于港口的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商务业;确立旅游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引进高能耗、大用水的工业项目,加快发展新型能源工业。
(3)、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整体上扩大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连云港市应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速产品更新换代,调整和改善企业、产品结构,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工业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因此连云港市建议主导产业为:食品医药、海洋化工、新材料、能源、旅游以及现代物流。
5、产业空间布局建议
连云港产业布局为:一是以临港工业区、大浦化工区为载体,依托靠近港口、临近公路和铁路枢纽的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大运量、大吞吐量、大能耗的临海工业,重点发展盐化工等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二是出口加工业区,主要以出口加工区为载体。重点吸引“两头在外”的外贸服装加工、出口食品加工、电子元器件生产、组装企业等项目进区落户。三是医药产业区,主要以医药科技园区为载体。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技改投入、合资合作不断扩大规模,壮大中西药制剂、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等产业,把医药科技园区建成东陇海产业带的“药谷”。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精细化工等外向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复合材料和硅信息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
为避免重化工、金属冶炼等大型工业对市区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及其它产业发展的影响,建议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根据发展趋势,在城区周边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而在灌河口规划新的临海工业区,治理拦门沙,开辟疏港通路,为大型项目的选址、落户提供条件。
Abstract : As the first batch of 14 open coastal cities, Lianyungang, in the early years of reform, which was bathed in the spring. Under the impetu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conomic ties of close chang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China and Russia, Japan, South Korea,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and other countr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running from east to west have held numerous consultations, China's wes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oing out" strategy, an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new Asia-Europe continental bridge building. As is the coastal port of Lianyungang City in China's top 10 cities in the world. new railway linking China's Gansu provinces along the most convenient outlet to the sea. Lianyungang port from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s well as 85%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goods, therefore, Lianyungang its strategic location and traffic conditions, as a natural link the east and the bridgehead. by the domestic industry were pinned deep expectations. "Made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together. export processing industry can create a lot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building its success can earn more foreign exchange for local and national. promot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se of geographic proximity, Yang manpower advantage, Lianyungang, China's largest export processing zone is expected to join the ranks. Lianyungang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historical sites and natural landscape, with "the sea, the ancient god, unseen, surprising Luk" six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various national cultural protection units, Cliff Buddhist statues, Buddhist Hole Mountain Cliff, Jinpingshan General cliff cave paintings, and so on Yuntaishan national scenic areas. Unique emotions beautiful scenery, bright landscape. Lianyungang City so as one of the country's 49 key tourist cities in Jiangsu one of the three major tourist areas. The emotions .... island have compatible, Market Strategy, City mountainside happy, Castle Peak season Runcheng money, and clear blue wash Kong. Tourism is the city of Lianyungang presents to the world a new image.
Keywords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status quo with the crisis in the space industry to expand the distribution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台常务理事单位
- [常务理事单位] 沈阳陆桥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湖南中南国际陆港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成都厚鲸集装箱租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安德龙国际物流集团
- [常务理事单位] 重庆逆锋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陕西远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天津海铁联捷集团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LLC ST GROUP
- [常务理事单位] 宏图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哈萨克斯坦Falcon
- [常务理事单位] 青岛和泰源集装箱堆场
- [常务理事单位] 俄罗斯战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青岛亚华集装箱堆场
- [常务理事单位] 海晟(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俄罗斯西格玛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