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9日,国家交通运输部组织召开的青岛港董家口港区青岛港集团矿石码头工程竣工验收会在青岛举行。经过与会专家领导一致同意,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矿石接卸码头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矿石接卸码头,也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30万吨级(结构兼顾40万吨)矿石接卸码头,创出了五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码头、最深的码头水深、最先进的环保系统、最先进的信息化操作系统、最大的岸桥。MT1大陆桥物流联盟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矿石接卸码头工程一举确定了青岛港在全球中国际矿石中转港的地位,凸显了青岛港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为打造一个8亿吨青岛港,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揭开了崭新一页。
打造国际矿石中转港
作为董家口港区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矿石码头工程最早开工建设,共建设有1个30万吨级(结构兼顾40万吨)铁矿石接卸码头和1个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其中,30万吨级铁矿石接卸码头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30万吨级(结构兼顾40万吨)矿石接卸码头,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矿石接卸码头,它的建成验收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30万吨级铁矿石接卸码头(结构兼顾40万吨)将改变国际矿石运输的格局,确定了青岛港在全球中国际矿石中转港的地位。世界上最大的矿石船可直靠青岛港,并以此为中转向周边国家进行分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港口形象。国际海运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对港口深水化运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青岛港30万吨级铁矿石接卸码头按照40万吨标准设计,40万吨矿石船舶可直接靠泊,对提高中国港口综合实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30万吨级(结构兼顾40万吨)矿石码头是董家口港区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青岛港将以30万吨级(结构兼顾40万吨)矿石码头为龙头,在董家口港区打造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
其次,30万吨级铁矿石接卸码头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30万吨级(结构兼顾40万吨)矿石接卸码头,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大举措。董家口港区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宗散货、液体化工品及杂货运输为主,逐步发展成为服务腹地物资运输和临港产业开发的综合性港区。随着港口设施的逐步完善和腹地运输需求的日益增长,董家口港区将逐步拓展服务范围,全面发展港口综合物流、专项物流、商贸、信息、综合服务等服务功能,发展成为青岛港南翼新的大型综合性港区和大宗干散货运输基地。董家口港区将成为青岛港优化港口布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山东省、青岛市及腹地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再次,30万吨级(结构兼顾40万吨)铁矿石接卸码头,将优化青岛港产业布局,实现从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的转型升级。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矿石接卸码头创出了五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码头、最深的码头水深、最先进的环保系统、最先进的信息化操作系统、最大的岸桥。“世界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的优势更加凸显,满足青岛港腹地内钢铁行业发展对外贸进口铁矿石增长的需要,为货主提供更快的效率、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服务,进一步打造青岛港的核心竞争力。30万吨级(结构兼顾40万吨)矿石接卸码头建成验收之后,极大缓解了青岛港矿石接卸能力不足的矛盾,为转型升级生产布局的全面调整创造了条件。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的验收营运,不仅是青岛港港口建设史上的大事,也是我国港口建设史上的大事。目前世界最大的矿石接卸码头建成后,我们将牢记国企的责任,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用好码头,充分发挥这个世界最大矿石码头的作用。”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说。
勇当蓝色经济排头兵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三面环海,建港岸线长,水深条件好,航道开挖量小,距离国际主航道近,非常适合建设大型码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未开发优质天然深水良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是新青岛发展的需要,更是关乎整个山东发展的国家战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需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规划》,董家口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九大集中集约用海片区之一,被列为重点开发岸段。青岛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董家口港区、保税港区为依托,构筑创新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这让董家口港区处于整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核心地位,成为再造一个新青岛的引擎。
对于青岛港来说,开发建设董家口被赋予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港口发展的重心正在从欧美国家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转移,世界主枢纽港正在经历由运输中心向综合物流中心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货物贸易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中心,成为具有提供国际信息、物流配送等高增值服务功能的第四代港口。
而青岛港的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未来发展空间已经受限;虽然拥有世界第一的进口矿石接卸量、我国最大的进口原油接卸量,但大宗干散货的通过能力早已超负荷运转;虽然在吞吐总量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
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青岛港勇挑重担,走在前、干在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这个新的港区,在这个跳出了胶州湾、面向太平洋的崭新的天地,青岛港人发出了要在未来三至五年再造1个3亿吨青岛港的誓言。
这是青岛港基业长青、长盛不衰的战略抉择,更是站在青岛发展高度上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抉择。
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不仅实现了青岛港百年胶州湾内发展的历史突破,有助于继续保持青岛港国家枢纽港的地位,提升青岛在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上的竞争力,而且对调整优化青岛市产业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国家省市部对董家口港区建设高度重视,给予全力支持。2009年3月1日,交通运输部、山东省联合批准了《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确立了董家口港区“一枢纽两中心”(国家枢纽港、国家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和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加凸显董家口港区建设的重要性。
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下,2012年青岛市党代会上提出,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以董家口港区、保税港区为依托,整合西海岸港口、园区、产业和政策等优势,吸引高端生产要素,构筑创新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加快整合西海岸港口,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2012年青岛市两会上提出,要支持青岛港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推动青岛港向世界第一大港迈进。
2012年4月26日,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式授权把董家口72平方公里港区和50平方公里物流园区交给青岛港集团开发建设。
此举更从战略、政策、措施上加快了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
“首先,青岛港本身就是蓝色经济的一部分,它的临海产业、物流运输的发展直接参与到蓝色经济的成果之中;另外,青岛港在推动青岛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则,港口就是青岛在中国、在世界的一张名片,它能够打响整个城市的国际知名度。”青岛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志亭这样评价。
“青岛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省市部的高度重视,离不开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现在更加信任我们、全力支持我们,同时也赋予我们神圣使命、寄予无限期望。”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说,“对于青岛港而言,就是要牢牢抓住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义不容辞地当好蓝色经济排头兵。”
“三个一代人”精神缔造奇迹
为了当好蓝色经济排头兵,青岛港人用“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三个一代人”精神,争分夺秒、抢先建设,用超常规的付出,敢让日月换新天,在一片荒沙滩中昂然崛起世界最大的矿石码头。
2009年,当背着铺盖的青岛港人来到董家口,这里还是荒山野岭,人迹罕至,没有电、没有水、没有路,鲍鱼池子连成片。风从八方来,寒从脚底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冰,吃住在集装箱改造的工棚里,冬天冻透,夏天热透,而且经常停水停电……
就是在这种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青岛港决策者殚精竭虑,高强度连续工作,为之付出了智慧和心血;建设者夙兴夜寐,使“5+2”、“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为之付出了无限辛劳和汗水。在港区开发建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青岛港的相关领导都亲力亲为,特别是常德传始终率先垂范、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奋战在开发建设一线,现场督战,现场办公,强力推进开发进程。两年多以来,他连续召开了42次现场办公会。
建港大军“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工程晚一天”。他们撇家舍夜、昼夜兼程,住着铁皮箱,尘土就着饭。董家口工程属于外海建设,挖泥、安装沉箱,举步维艰。平时“无风三尺浪”的海面,风起时在船上站立都是难题。海况瞬息万变,于是,青岛港的建设者们就24小时随时待命,安装人员住在安装船上,72个小时不下船,零时间交接。晴天一身土,眉毛都是黄的;冬天一身冰,整个人身上都挂着冰碴子,正是这样全身心地奉献甚至是牺牲,造就了董家口建设、生产的神话,一年时间,堤坝回填车辆所拉的土,从陆上可以连至太平洋;每月挖的泥,有一千万方,相当于50艘大巨轮的载量。
建设中没有电,年过花甲的副总工程师郭志渝跌进了码头边的排水沟,他的腿摔得血肉模糊,却住了不到3天医院,“基建正在关键时刻,一天也不能耽误!”带着伤腿赶回现场;在冷库建设中,由于技术难度复杂,加上工期拖后,心中着急的吕殿亮牙疼得吃不进饭、睡不着觉,他连续到医院拔掉6颗牙后继续工作;建设中缺石头,苏建光跑遍了胶南,甚至找到了潍坊、诸城,“那时候一听到石头,我都能跳起来”;建设工期紧,胶南的小伙子,昨天结的婚,今天大清早就返回码头;负责过磅的一位女员工,为了大坝拖了三次婚期……
“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更大的资源”,正是常德传所定义的青岛港的创业精神。荒野中的基础设施不过是改变了董家口的地表,而“三个一代人”的青岛港精神真正唤醒了这片土地。
2010年,青岛港仅用363天就建成了常规需要四到五年、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2011年又仅用178天建成20万吨级矿石转水码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港史上的奇迹。青岛港人用这代人的作为,做出了这代人的贡献,付出了这代人的牺牲,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挺起了一个世界大港,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
建设世界一流强港
董家口港区的建设,成为青岛港由“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跨越的契机。青岛港借此对港口布局进行优化,四大港区联动互补,打造成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国际物流中心,推动青岛港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
青岛港转方式、调结构,优化港口布局,调整港口功能,打造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四大港区”:除了董家口港区,老港区以国际邮轮母港建设为重点,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满足青岛市邮轮经济和高端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老港区转型升级;前湾港区以集装箱发展为主,着力建设东北亚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兼顾散杂货和汽车进口作业;黄岛油港区,着力完善油品和液体化工品炼化、中转、贸易、保税和储备等“五大基地”。
通过统筹规划四大港区,优化调整功能布局,充分发挥董家口港区水域开阔、陆域宽广及后发优势,加强港区资源配置功能;老港区面向高端服务业,促进功能转型,实现四大港区功能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构筑起港口竞争发展的崭新优势。
截至2012年底,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已累计建成11个泊位,通过能力达到1亿吨。2013年,青岛港还将在董家口港区建成9个泊位,累计20个泊位,通过能力将达到2.2亿吨。到“十二五”末,将在董家口港区再造1个3亿吨的青岛港。
在加快建设的同时,青岛港人加快合资步伐,缔造合资合作的崭新模式。2012年,青岛港与22家世界500强和央企成功牵手,合资金额高达455亿元,将进一步实现董家口港区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董家口港区尽快形成规模,逐步吸引和形成以石油、化工、冶金、能源、海工装备等为代表的临港产业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济学研究表示,港口带来的就业机会能够占城市总就业人数的20%,甚至达到26.7%。近20多年来,青岛港为国家创造了上千亿元的海关关税税源和上百万就业岗位,上缴国家各种税费120多亿元,相当于为国家贡献了24个80年代末的青岛港。港口总资产从1978年的1.8亿元,增值裂变到330多亿元,增长了183倍;利润总额从3074万元增长到28.6亿元,增长了92倍;上缴各种税费从149万元增长到31.08亿元,增长了2085倍。
上缴地税连续八年全市第一,上缴国有资本收益连续四年占全市一半以上;连续七年荣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企业效益200佳,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均居中国企业500强前100位,荣膺亚洲品牌500强。“十一五”以来,港口吞吐量翻了一番多,综合能源单耗下降了21.6%。
董家口是青岛港的希望和发展方向。当前,青岛港根据十八大两个“翻一番”的宏伟蓝图,确定了青岛港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年通过能力6亿吨、集装箱2000万标箱的世界一流大港;到2018年吞吐量突破7亿吨,提前两年实现港口吞吐量和职工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建成年吞吐量8亿吨、集装箱3000万标箱的世界著名强港。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