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金融物流市场跌宕起伏。由于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前些年高速增长的信贷被逐步“点刹”,增速放缓。一些被掩盖的问题暴露出来,金融物流市场出现了一些案件和事件,影响了业务的发展速度和企业的信心。但业务主流态势良好,2013年会大力进行业务整顿、行业调整、规范发展。GEA大陆桥物流联盟
2012年发展回顾
1.金融物流业务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根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的调查,67家会员单位金融物流业务收入增长15%,低于上年30%增速15个百分点。质押监管量增长39%,融资额增长4%。数据表明,通过质押的方式融资遇到的问题:一是风险增加,银行和监管企业都提高了警戒程度,选择客户的标准在提高;二是收入增长远低于工作量的增长,监管量增速超收入增速24个百分点。出质人讨价还价能力增强;三是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信贷需求下降,风险度上升。为此,管理当局要求放宽对微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
2.金融与物流两业联动,业务模式不断创新。
金融物流业务创新主要来源于金融产品的创新。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3800家,融资性担保机构8402家,非融资性担保机构1.38万户。金融机构的增加导致竞争的加剧,创新金融产品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都成为融资的优良担保物。推出保兑仓、保理仓、订单融资、保单融资、动产质押、电商融资等多种业务。银监会还对一些业务进行了规范,例如,“保理业务是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集融资、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及坏账担保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合作,在动产质押贷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等方面密切配合,“把看不见的信用风险转化为看得见的操作风险” ,取得较好效果。据银行业协会统计,2011年国内贸易融资额达到16.78万亿元人民币。我们推算2012年应在18万亿,而由物流企业参与监管的业务可能在3万亿左右。
3.金融物流进入电子商务。
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继续快速增长,估计电子交易超10万亿元,电子零售额超1万亿元。几乎所有电子商务公司都设计了金融服务。即在提供交易平台的同时提供融资平台,为买、卖双方开展质押贷款。其中,涉及动产抵押、质押、仓单质押、货物交割、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业务,需要物流企业的合作。物流企业的作用是监管质物数量、监管质物进出流程与合同一致、提供相关物流服务,以协助电商交易最终实现。各主要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都推出了针对电子商务的融资产品,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金银仓、国内保理、法人账户透支、动产质押、订单融资、电子商务融资、仓单融资、保单融资、无监管公司的保兑仓等产品。中信银行推出保兑仓、汽车融资、存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转让等。
4.供应链金融物流渐成主流。
供应链金融物流是指金融企业和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的链条上寻找核心企业,并对其上下游企业融资,以扩大业务、提高贷款管理的控制力和资金的安全性。这样,银行就不是点对点地开发业务,而是一个一个行业地开发。同时,银行的业务还可以更多使用信用证项下融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作为担保物融资。物流企业也可通过监管业务开发供应链上有关企业的物流业务,利用关联关系多环节控货、一体化运营物流业务。实践证明,凡是开展了供应链金融物流的企业,事故率、纠纷、损失都大大降低。
金融物流业务的问题与风险
2012年是金融物流业务诞生以来问题最多的一年,无论是发案次数、涉案金额、涉案企业还是案件复杂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事件发端于2011年,在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企业资金紧缺,借贷成本普遍增高,有的地区高达15%~20%。在高利率的驱使下,一部分钢贸市场的经营者以市场内的钢材作质物,向银行借贷。套取资金后改变资金用途,违法发放高利贷,民间高利贷利率有的高达100%。在违规放贷没有被及时制止的情况下,有的市场变本加厉,发展到质物量短少、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乃至发展到出具虚假仓单、虚假质物清单的地步。这时,问题发生质变,由合法转为犯罪。在高利贷链条上的资金极不安全,一环断裂,全链受损。最初,上海一家钢市断裂,还有某省商会出面救援,修补了链条。然而,当多条链一齐断裂时,就无力回天了。
1.案件类型。
2012年的监管案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恶意设计、精心策划,实施诈骗。例如无锡一洲钢材市场老板李国清逃跑案,在骗取质权人10亿元之后跑路。再如南京某仓储公司虚开质物清单,骗取银行贷款后失踪,仓库是租的。还有出质人以货物掉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为手段进行诈骗等。二是应急类违规,出质人急于抓行情,但又来不及办提货手续,采取强行提货方式。原想事后补货,但因各种原因未能补上,形成官司。三是当事人各方沟通不足,合同约定有漏洞,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而酿成大案。
2.案件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上海钢材市场案发最多。原因是自2000年以来,某一地区的商人在上海办了上百家钢材市场,先是以钢材量价不足方式取得贷款,得手后,演变成一笔货重复质押给两家、三家、甚至四家银行,继而无质物出具假单。所以被称为上海钢贸事件。在天津、哈尔滨、大连、昆明等地也有案件发生。
3.质押案件发生的原因。
一是对金融物流业务的性质、特点、模式、风险不清楚、不明白,盲目开展业务,必然陷入诈骗者设计的圈套。平安银行开展金融物流业务10多年来,不良率只有0.3%,是因为他们深刻理解这项业务,防范措施较严。二是客户选择不当,对客户的资质、信誉、财务、财产状况了解不清,没有发现客户隐瞒的事项,容易被拖入风险;重信誉的企业会主动改错,不守信企业防不胜防。三是质物选择不当,选择了过期、变质、易挥发、有争议、无产权的货品进行质押,易产生法律纠纷。四是产生于当事人各方面的理解、沟通、传递等方面,也产生于监管方内部的工作安排,流程设计和操作,人员安排、利益冲动、道德风险等方面。有的是没有严格执行质物验收,给不法者提供了机会;有的是监管员被收买,串通作弊;有的是信贷员信贷出事故,与借款企业合谋把风险转嫁给监管企业;五是管理缺位。动产质押融资监管是一项新的业务形态,还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法规和跨部门的管理机构,没有研究、没有预警、没有应对风险的方案。2007年,上海就发生套取银行贷款炒股事件,公安经侦介入查处,套现之风曾被遏制,这次不知为什么听任其成灾。六是考核机制引导业务做大,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被考核指标压得想方设法扩大业务,无边界的创新模糊了罪与非罪的边界;七是缺乏该项业务的规范、标准、术语,行业缺少约束力。在以上原因之外,最关键的原因是过度逐利,在利益的驱使下,越过了诚信和道德的底线。
4.案件的影响。
2012年的质押问题和案件,震动全国。管理当局多次下令严控对钢贸企业贷款,加上经济下行的作用,使钢贸企业陷入极困难境地。案件也打击了监管人的信心,几家主力监管企业都出现风险事件,新进入的大企业风险事件更大,多家监管企业采取收缩、退出的策略。银行也进退两难,进,缺少好的合作方案;退,将降低贷款量和安全度。最大的影响还是如何化解有问题贷款的风险,如何减少质权人、监管人的损失。
2013年的展望
金融物流因钢贸事件遭受挫折,但其主流仍然是积极向上的。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已成为发展经济的主力军,而金融物流是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有效的手段。随着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发展,线上交易支付、线下管控货物必将紧密合作,才能完成交易过程。网站需要积累信用,就需要与优秀物流企业合作,以保证货物安全。展望2013年的金融物流,有以下趋势;
1.秩序重建、稳步发展。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企业,使他们更加聪明起来。快速扩张带来的粗放经营,正在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分析表明,绝大多数事故产生于管理不到位、客户选择失误、资信审核不严。在出事的案例中,生产制造业客户最少,而贸易类客户最多。因此,监管商收缩战线、整顿队伍、改造流程是正确的行为。金融业重新调整业务结构、选择合作伙伴也是必然。为此,金融当局发布了七不准:不准以贷转存、不准存贷挂钩、不准以贷收费、不准浮利分费、不准借贷搭售、不准一浮到顶、不准转嫁成本,这也成为金融的秩序重建。而监管的秩序重建,就是要把无序变成有序,把指导思想调整到“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追求利润”上来,调整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来。金融服务、物流服务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要割唐僧肉。重新洗牌,把违法违规的企业清除出这个行业。
2.行业协同、利益调整。
很长时间以来,监管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监管收入低、额外责任多、承担风险大、退出机制不全等问题。金融机构存在最终风险高、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二者根本利益一致,但双方分利分责意见不统一。金融机构希望监管企业承担更多责任,比如质物保管、保质、保真、确认货权、价格确认、担保、安全等,而物流企业只愿承担监管责任。银行委托物流企业监管,应由银行支付监管费,现在却是被监管的企业付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将在双方合作中通过协商和利益调整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优质的、全国性的、有经验的监管企业较少,而开展金融物流业务的银行在逐渐增多,供求开始出现不平衡。因此,需要加紧培育合格的物流企业和寻找新的业务模式。
3.建立标准,规范行为。
金融物流业务诞生以来,我们一直希望有一个标准,用来统一语言、规范流程和行为。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建立。2012年,国家商务部委托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等单位编制了“动产质押监管服务规范”、“动产监管企业评估指标”两项标准,业已通过专家评审,现在商务部网站公示。编制标准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宣传、执行、修订、完善,使之成为真正的行规。我们还应看到,金融物流业务模式具有多样性,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行业管理的方法也应不断变化。
4.防范风险,技术领先。
在2012年事故频发时,一些监管企业和银行没有事故或少有事故,主要是他们防范工作做得好。2013年,一定要把风险防范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加强经济形势和行业形势分析,根据形势确定规模;二是加强客户审核,准确评估客户资信;三是坚持实地监管,各方均按合同执行;四是开展业务和企业评估,不合格企业要出局,不合规的行为要纠正。在防风险的技术方面,应多用互联网、无线传输、计算机管理等信息化技术,银行、监管企业、出质人信息系统对接,现场监控、远程查询、联合巡查等都是有效的防风险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对监管企业的不信任度在增加,这是因为一些监管企业管理不规范。在保兑仓业务中,有的银行已甩开物流企业,签署三方协议而不是四方协议。国家贷款新规规定:将贷款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防止空转和挪用。而监管企业对银行的不信任度也在增加,因为钢材市场量价不足、重复质押的现象,银行肯定知道,为何还要监管企业进入,显然是转嫁风险。所以,金融物流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增进互信。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