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国际铁路运输行业大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陆桥文库

广告宣传与业务推介,手机及微信:13951259812

沿桥城市唱响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主旋律

2014-04-26 13:03:19
Landbridge平台

自1992年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大陆桥沿线各城市之间本着“信任、合作、发展”的原则,共同研究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沿桥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振兴。8is大陆桥物流联盟

沿桥城市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大陆桥事业的发展;沿桥城市政府的着力打造,推动了大陆桥事业的繁荣;沿桥城市依托陆桥、利用陆桥、发展陆桥,踩着同一个节律,伴随着陆桥发展的脉搏,共同唱响了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8is大陆桥物流联盟

连云港8is大陆桥物流联盟

拓展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发展空间8is大陆桥物流联盟

  1984年4月,国务院决定批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十四个城市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在我国经济地理上,连云港是我国惟一横贯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陇海兰新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的东方起点,是陇海兰新经济带走向世界的出海口和窗口。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连云港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作用愈益重要。对于连云港的特殊区位,温家宝总理2007年元旦专程来连云港视察时指出:“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连贯中西部地区乃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在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在政策层面上,连云港着力环境友好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要依托新亚欧大陆桥……等交通干线”,明确将新亚欧大陆桥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主要载体,将新亚欧大陆桥地区可持续发展计划列入首批优先项目,明确把连云港市规划建设为“连接太平洋沿岸国家与中亚地区的国际性港口城市、环境优美的旅游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与交通枢纽”。 赋予连云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与此同时,陇海兰新沿线地区也都认识到连云港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中西部各地在连云港设立的办事处达400多个,河南、甘肃等省曾经探讨与连云港合作建港。
  新世纪初,国家又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连云港作为中部地区最佳出海口的地位更加凸显。目前,沿桥各省区依托新亚欧大陆桥提出许多重要举措,江苏提出沿东陇海线建设东陇海产业带,河南省规划建设“中原城市带”,陕西省提出建设“关中一线两带”,甘肃省提出建设“一体两翼经济带”,新疆正在规划建设“天山北坡经济带”。连云港是陆桥经济带最便捷的出海口和向东开放的主要窗口,但目前的开放度还难以带动沿线地带的开发开放。共有、共建、共用连云港港口和国际商贸中心已成为沿桥地带城市的共识。在此背景下连云港进一步明确拓展桥头堡的发展空间。是连云港在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中,承担起龙头带动作用。
  在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等方面,完善桥头堡发展空间。2005年,市委确定将连云港打造成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路易港跃上了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快车道。市委是政府从战略的高度,邀请8家国际著名的规划设计单位来连云港对包括港口地区再内的连云港是东部城区进行新的规划设计。实施“一体两翼”,打造“一心三极”,利用江苏省盐业布局调整之机,将低产盐田拓展为高口工业用地,大大地拓展了桥头堡发展的地理空间。
  近年来,连云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投入,完善发展的物质条件,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先后开通多条国际航线,借助中远中海开通连云港至世界各地集装箱班轮航线,借助中铁集运、中海集运开通了多个大陆桥运输海铁联运“五定班列”, 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嘉誉,?,标志着连云港港口集装箱运输装卸效率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信息和精神文化层面上,连云港致力于为拓展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发展空间而努力。2007年上半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新亚欧大陆桥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设想和思路。以新亚欧大陆桥物流信息化发展为契机,相信将对陆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西部大开发和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连云港早在开通运营初期就成立了大陆桥信息网中心、并开通大陆桥信息网。连云港是开展大陆桥理论研究最早、取得成果最为丰富的城市,连云港还倾力塑造市民的桥头堡意识,开展城市人文精神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开 封
  依托大陆桥 实施旅游带动工业强市
 
  上世纪90年代,《经济日报》的一篇报道——《开封何时能“开封”》,使其陈旧封闭尽现世人面前,并且直到2002年底,开封这座古都落后的“风采”依旧。 
  开封,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中部的古城,这座蕴含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七朝古都,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大古都。北宋时期,开封(东京)为宋都长达168年,历经9代帝王,当时东经人口达到150万人,是一座气势宏伟、规摸宏大、富丽堂皇的都城,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包公、杨家将、王安石、岳飞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开封窗下丰功伟绩,开封的宋文化遗存丰富,为开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良条件。
  开封要复兴,靠什么?随着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开封市委市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定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引进、旅游带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推进三个文明建设。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开封的重要宝藏,近年来,依照《清明上河图》修建的“清明上河园”,成为开封旅游经济带动战略的一个成功举措,也成为大陆桥经济带的一个旅游亮点。
  开封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长期漠视工业。开封工业门类齐全,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河南省仅次于洛阳;最重要的是,开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于是,“工业强市”这个口号在被遗忘多年后,重新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开封这几年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把工业化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贯穿到了加快城镇化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现在,开封经济已呈现出全面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依托大陆桥实施旅游带动工业强市战略,已经将开封经济推上发展的快车道! 
 
  郑  州
  打造食品加工业强市
  郑州曾诞生了我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只速冻粽子,因为有了三全、思念、白象等品牌,郑州正逐渐成为食品名牌的聚居地。食品工业已成为河南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 
 
  “食”撑郑州
  1990年以前,中国人厨房里还鲜见速冻食品,继三全、思念,河南速冻食品产业迅速崛起,目前已发展成由“三全”、“思念”领军,拥有60多家规模企业的产销集群,产品种类达300多种,据权威部门统计,河南的速冻食品占据了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份额的60%,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中,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每10个水饺中有4个出自郑州。
  如今食品工业已成为河南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并步入“加速度”增长期。2006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1970.1亿元,首次超越同为食品工业大省的广东,晋升全国亚军宝座。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做出了“围绕‘农’字做文章”、“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部署。现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则把食品工业看成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是永不衰败、潜力无穷的产业”,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在连续3个五年规划中都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河南省建立了由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对涉及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协调。根据不同时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据魏仲生介绍,“近三年来,河南省财政安排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基地建设的各类资金达1.2亿元,减免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3400万元,经审批同意出口退税2400多万元。”
     由于食品加工业的带动,河南的粮食越种越稳,越种越好。据了解,河南的粮食年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目前,河南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正准备进一步拉长产业链,由厨房走向餐桌,并着手走出国门。
  从低端到高端
  “河南食品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其强大阵容,现在还不成正比。”高盛管理顾问(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梓怛分析指出,一是河南区域品牌劣势拖累了企业品牌;二是品牌金字塔的短缺:企业销售规模起来以后,品牌形象一直相对落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谷建全博士也认为,河南食品工业尽管成绩卓著,但仍存在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混乱、品牌战略意识不足、品牌培育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还够完善等问题。
  河南现有131家食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12家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但能够在某个单一市场上叫响全国的企业只有寥寥几家。
  河南的小麦产量全国第一,但众多河南面粉企业里,还没有一个在全国市场占据先机。更多的河南食品企业,满足于地方性、区域性销售,知名度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越来越多的河南食品企业意识到,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靠价格优势取胜,只能使自己的利润空间越压越低。而过低的利润则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不摆脱原有的发展战略,河南食品不仅无法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恐怕连现有的市场也要拱手让人。”河南食品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不无忧虑地说道。
  河南各级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郑州近年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打造食品行业的自主知识品牌。2001年郑州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并成立了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2005年6月,郑州市政府制定了《郑州市商标战略发展纲要》,对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和河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重奖,集中培育三全、思念等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向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为什么河南方便面的生命力强,说明河南在这方面有竞争优势,我们的市场低价面的比例高。但在竞争中,我们总是受到竞争对手的攻击,也是河南量大、企业多,但品牌不高的现状造成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白象集团董事长姚忠良分析说。
  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整个面制品行业销售总量会翻一番,市场总额会突破近600个亿,“竞争特征也正在发生变化,会由原来的局部竞争变为全面竞争,由原来单一产品的平面竞争变为立体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姚认为,企业要综合、健康地发展,“大企业未必健康,小企业未必不健康”。
  在这场行业内“做大”与“做强”的运动中,河南的食品企业也在多方面努力。继2006年思念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后,三全、白象等郑州数家龙头食品企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上市融资,为下一步的扩张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和以往不同的是,豫字号食品的此番冲击中不再以低价为利器,而是对准中高端市场,展示其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品牌内涵。
  如今,“白象”已不是昔日那个几毛钱一包的廉价方便面了,而是在统一、康师傅一统天下的中高档方便面市场,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定位。据白象集团董事长姚忠良介绍,2008年,白象高档面在企业所占的份额将从10%提升到20%,中、高档面的比例要达到80%。白象目前年销售额已经超过40个亿,“3年内要突破100个亿”,白象对自己的未来踌躇满志。
  河南食品工业,开始以一种高姿态进入全国市场。
 
  西  安
  高科技产业增添新活力
  西安,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赋予她无数的辉煌;西安又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她正穿越历史的时空,紧扣时代的步伐奔向未来!
  然而,今天的西安最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是,西安站在辉煌的古文化颠峰上没有沉醉,而是勇于自我挑战,勇攀高科技,“凤凰涅磐”获新生。
          
  高科技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城市 
  西安是西北五省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科技人才荟萃,高等教育发达,人力资源未来潜力大,在重大尖端技术、高效技术方面创造出许多“全国第一”,是国家航天、航空、兵器等方面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国防科技产业在国内城市中最具竞争力;科研院所众多,尖端科技成果丰硕,被誉为中国西部的科学城。 
高科技企业带动西安传统产业升级
  只有十几名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技“小企业”,却能让几十家老企业的上千名职工就业;科技企业不仅自身一年产值上千万元,而且带动了配套加工企业产值超亿元。西安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以“小脑袋”带活“大身子”的模式,推动了当地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 
        迅速成长的高科技企业还以自己的资本、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对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资产重组。西安东盛集团在不到3年时间里,控股兼并了青海同仁铝业公司等3家国有企业,使它们从传统生产领域向生物制药、电子网络等高科技领域延伸。 
  在西安市的高新区里,目前至少有若干家科技企业以上述方式连接带动了上万家传统工业企业。同时,除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高增长特性外,老企业所具有的完整配套加工能力,也推动了高科技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统计显示,西部一些高新区的年均经济增速,多年来始终保持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一大批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小企业,创办后短短几年便迅速成长为产值过亿元的“小巨人”。
     科教实力雄厚奠定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陕西省省长袁纯清曾这样形象地推介陕西的科技资源:“四个轮子的没有三个轮子的厉害,三个轮子的没有没轮子的厉害。为什么这么讲呢?四个轮子我们有陕重汽,三个轮子我们造飞机,没有轮子的是航天动力—— 神五、神六的航天动力都在西安研发。”目前,陕西省共有各类人才150多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0万人,两院院士47人,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接近100万人。陕西通过建好高新区,搭建产业园区,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1991年3月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区,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6000余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几年西安高新区平均每天成立4家科技企业,平均每天转化3项科技成果。以西安高新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经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
  ——中国航空工业的桥头堡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立的我国目前惟一的集航空技术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 
        陕西是中国航空工业最密集的省份,有41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包括中航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拥有辉煌历史和强大实力的航空企业和科研院所。陕西省航空人才占全国航空专业人员的1/4,并拥有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军工程大学、二炮学院等十余所与航空专业关系密切的高等院校,而这些科研院校及专业人才又全部集中在西安。这一巨大的人才优势,为西安市的航空产业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位于西安的阎良区,具有全国惟一的集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和教学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其中中航一集团飞机设计研究院是全国惟一的大中型飞机设计研究机构,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000多名,是“中国飞豹”飞机的总设计单位;西飞公司是全国最大中型飞机制造企业,先后与美国波音、雷神、加拿大庞巴迪宇航、法国宇航、意大利航空、德国宇航以及欧洲空客公司等世界著名航空制造企业建立了转包生产合作关系,是波音公司在中国的最大海外合作公司之一;全国惟一的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和鉴定中心,承担了我国新机90%以上的试飞任务;此外,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和我国惟一的集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合一”的重点高校——西北工业大学和10多所航空院校等构成了产业体系的强大支撑。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桥头堡。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在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正在大踏步地前进,现已成为辐射陕西周边乃至全国的航空企业,带动我国航空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航空产业基地。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产业投资5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0亿元,GDP10亿元,初步建成在航空电子、航空新材料产业方面具有一定国际优势,有一定商业、服务支撑,有一定规模的航空产业相关项目入驻的专业高科技产业基地。 
       
  西安航天基地进行错位特色产业布局 
        2007年9月,陕西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支持西安加快航天基地的发展,体现了省委对西安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深切期望,也为航天基地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将自觉汲取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先进园区开发建设经验,在筹谋有别于西安其他开发区,进行错位特色产业布局,加速西安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发展板块,努力为加快西安发展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定  西
  小土豆做成大文章
  甘肃省定西市是中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安定区和渭源县分别被授予“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称号。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把马铃薯生产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区域支柱产业来抓,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昔日不起眼的“土蛋蛋”变成农民增收的“金蛋蛋”,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日前,该市的马铃薯产品已销往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国内市场,并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自给自足阶段,即1995年以前。在这一阶段,马铃薯种植面积徘徊在100万亩左右,总产量在100万吨左右,主要是农民群众自发种植,以群众自食为主,加工也仅限于家庭小作坊的粗淀粉、粉丝、粉条等,加工率占不到总产量的1%。二是产业培育阶段,即1996年至2002年。1996年,定西在开展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当时的地委、行署提出并大力实施了“洋芋工程”,第一次把马铃薯产业的开发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从扩大种植面积、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入手,开始探索向外销售和淀粉加工,使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从“洋芋工程”建设开始逐步向商品农业转变。2002年,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12.38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年纯收入由1996年的85元增加到326元,增幅达2.8倍。三是块状经济雏形阶段,即2003年以后。2003年开始,定西市委、市政府按照“立足全国、着眼世界,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并尽快形成‘块状经济’”的思路,着力在继续扩大面积,提高马铃薯加工增值能力,扩大马铃薯外销、实现出口创汇“三篇文章”上下功夫,使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块状经济”雏形初步形成,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至2005年底,马铃薯产业实现总产值15.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71.3亿元的22%;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获得收入44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的27%。2006年,定西马铃薯产业实现总产值15亿元,农民从中获得的人均收入为33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3%。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际马铃薯协会副主席屈冬玉形象地比喻,定西马铃薯发展是“含进一粒沙子,吐出一颗黄金”。马铃薯产业使全市14.08万户、63.34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群众基本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继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全市通过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马铃薯种植逐步实现了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良种化生产,并按照“企业加基地加农户”、“协会加基地加农户”、“企业加协会加基地加农户”等订单生产形式的有效推开,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万亩,产量达到465万吨,形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陇薯、渭薯、武薯、甘农薯、青海薯等五大优良品种系列,形成了年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原原种3000万粒的生产能力,占全国脱毒微型种薯生产总量的70%,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注册的 “腾胜”、 “清吉”、“鲁家沟”牌精品马铃薯及“千里雪”牌精淀粉等产品销往全国和韩国及港、澳等地区。并通过举办“马铃薯产业发展经贸洽谈会”、开展马铃薯及淀粉终端市场调研,积极扩张外销市场,建立了临洮康家崖等30个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280多万吨,其中外销量160多万吨,交易额达10亿多元。
        “小土豆做成大文章”!2008年是“国际马铃薯年”,定西市将以此为契机,大力促进马铃薯的生产、加工、消费和贸易,积极推动马铃薯产业更快发展,为定西人民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提供不竭的动力。 
    (2007年9月29日,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孙政才在甘肃省委副书记刘伟平等省市领导陪同下,对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兰  州
  丝路山水名城
 
  兰州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中部,是甘肃省省会,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陆域图的几何中心,有着2100多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市区群山环抱,黄河穿城而过,是西部地区“具北国之雄,兼南国之秀”的特色名城市。
  兰州作为黄河上游的一颗明珠,是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建设的“百里黄河风情旅游线”,融“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已逐渐成为兰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景观和大陆桥旅游热点和亮点。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悠久。汉唐以来,兰州作为控扼黄河天堑的重要古渡,著名的“茶马互市”,素来被除数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天然博物馆”。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僧玄奘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探险游历,成吉思汗南征北战;都曾取道兰州。千百年来,古老的丝绸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在这座西北文化名城汇集交融,积淀了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特色。
  自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以来,有力地促进了兰州的经济及运输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新亚欧大陆桥物流合作不断深化,兰州借助大陆桥与沿桥国家和地区城市加强合作,实施要素优化重组、经济融合共生,实现区域互动发展。兰州市委市政府注重发挥沿线城市作用,着力为促进陆桥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兰州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的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利用现代物流整合资源、对接产业、支撑经济发展。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兰州与沿线各城市之间本着“信任、合作、发展”的原则,共同研究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有力促进了沿桥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振兴。2007年7月初,兰州承办了“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积极开展陆桥运输和陆桥经济发展研究,为沿桥城市、企业、国际机构建立长效互惠机制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开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兰州依托陆桥和黄河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以山为依托、以水为伸展、以城为明珠,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山水兰州、绿色兰州、人文兰州,在百里黄河风景线两岸,精心建设了一批融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高品位人文景观,形成了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文化公园,成为兰州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文化是传承文明,连接友谊的纽带,一批兰州文化精品成为兰州的“名流”和骄傲。大型民族经典歌舞《丝路花雨》被载入中国歌舞剧史册、《大梦敦煌》被评为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兰州太平鼓,享有“天下第一鼓”美誉,兰州水车博览园,成为世界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读者》杂志年发行量超一千万册,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目前,兰州已成为中国西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西部交通通信枢纽、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科研教育基地。目前,市委市政府正进一步提高兰州的国际形象,扩大兰州的社会知名度、深化兰州与“新亚欧大陆桥”和“新丝绸之路”上各个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新丝绸之路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用贡献。
 
  张  掖
  “塞上江南”——“金张掖”
 
        张掖又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关、酒泉,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西汉时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称。1992年8月和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张掖,分别题写了“金张掖”和“再铸金张掖辉煌”。 
        张掖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现已发现矿种33种,矿产地200多处,其中黑色金属69处,有色金属58处,非金属73处。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钨钼远景储量均在100万吨以上,且矿床规模大、品位高。煤炭保有储量12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量的13%。铁矿、白云石、石灰石、硅石、耐火粘土等储量均在2亿吨以上。张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点81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各个时期的文物藏品2.3万多件。张掖大佛寺木胎泥塑卧佛是世界最大的室内卧佛,寺内金经为稀世之珍;肃南马蹄寺石窟群内的高肉雕彩塑飞天,为洞窟艺术之罕见珍品;高台骆驼城古遗址周围汉墓群为全国之最,高台烈士陵园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山丹军马场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张掖丹霞地貌被评为全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为全国第一。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实施三大战略(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张掖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抓好“三农”工作的同时,突出工业发展,狠抓“电煤钨铁种(种子加工)芋(菊芋、洋芋加工)红(番茄酱)”七大项目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市已形成63.5万千瓦火电和61.5万千瓦水电、100万吨原煤生产、60万吨钨矿采选、60万吨铁矿采选冶炼、10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能力。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9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达到72%,加工转化率达到4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0∶37∶33。2007年,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0.6亿元和4.7亿元;财政支出27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7元。人均GDP达到11501元。
 
  乌鲁木齐
  致力建设中亚区域金融中心
  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及中国的其他区域相比,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新疆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口岸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人文优势,多年来占据中国对中亚贸易额的70%以上,在发展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新疆首府的乌鲁木齐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是新疆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城市。随着大陆桥经济带的升温以及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广泛开展,乌鲁木齐有望成为中亚区域金融中心。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立已近十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下,区域内各成员国在贸易政策、贸易便利化、交通和能源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去年举办的“向西开放金融发展论坛”上,与会的专家表示将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周边国家融合性发展,开展金融领域合作,推动区域性经济快速发展。 
  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无疑会在金融领域更有利地促进新疆与中亚的合作。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行长郭新明曾表示,乌鲁木齐作为中亚地区最大、最繁华的中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建立中亚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 
  作为中国西部的欠发达城市,乌鲁木齐建设中亚区域金融中心确有许多不利因素,但与中亚的其它城市相比,乌鲁木齐目前具备三大有利条件,其一是自然条件便利。乌鲁木齐地处欧亚地理中心,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在世界商贸发达城市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乌鲁木齐既占沿边之利,又得沿线之益,具有较大的货运、客运吞吐能力,物流业发达,获得信息的途径众多,信息交换顺畅;其二是金融业的综合优势比较明显。在金融机构实力、金融产品种类和数量、人才资源、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乌鲁木齐都占有明显优势;其三是社会政治稳定,宏观经济形势良好。 
  事实上,积极谋划寻求金融界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将进一步推动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与交流,在“向西开放”大背景下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当地政府关注点之一。从当地角度看,这将大大促进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产业的扩张,并带来持续性的投资繁荣,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产性收入。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在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推动下,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对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形势出现的新的特点。如果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与区域经济一样,将出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亚洲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目前中国积极参与泛亚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在能源资源上和周边国家的合作更加密切,而且争端减少使经济合作的障碍不断减少,从而推动亚洲地区经济合作的空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这些都要求中国建设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以适应这种新形势。区域金融中心是一种很现实的选择,同时也是完善整个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步骤。
  因此,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面向中亚的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会引导中亚金融业相互渗透和融合,还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资源方面的金融合作,落实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市场多元化战略,并为新疆优势资源出口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加速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进程。而且,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面向中亚的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金融资源向新疆集聚,消除自治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还可以有效地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促进新疆与中亚的经济合作。 
  专家提出,乌鲁木齐在建设中亚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部金融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软硬件配套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昌 吉
  经济一体化优势引领乌昌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乌鲁木齐和毗邻的昌吉州是新疆城镇最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两地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约占全疆的三分之一,是新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乌昌一体化的提出和实施,则是一个创举,让两个城市优势互补,提升了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和空间。按照规划,乌——昌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是建成全疆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最重要的出口加工和外贸基地、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最重要的农牧业和农牧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城市集群和最主要的人居生态区。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带动全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具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雏形。
  乌昌经济一体化的创新模式曾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从2005年开始,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两地围绕乌昌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尤其是2007年以来,乌昌两地在新型工业化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深,经济一体化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7年6月,在米东区和阜康市交界的一片荒地上,由神华集团新疆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活性炭项目正式开工奠基。与此同时,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项目也正式落户,一个面积达189平方公里的新疆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工业区即将在乌昌土地上拔地而起。
  紧接着,8月1日,距离乌鲁木齐市咫尺之遥的米泉市各族群众,兴高采烈地观看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揭牌成立仪式。昌吉回族自治州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原东山区建制同时撤销,原米泉市十多万群众就此成为乌鲁木齐市市民。
  米东区是乌昌经济一体化的试验田,从提出规划到成立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有神华集团等大企业落户,区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米东区管委会主任张承义表示:“我们200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8亿元,增长了18%,2007年计划达到98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
  事实上,乌昌一体化不仅仅描绘出了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充分显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胆略和气魄。从200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率先提出建设米东区、逐步实现乌昌一体化的构想开始,到成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经过融合,乌昌两地已经形成合力,一步一步朝着创新发展的目标迈进。
  在乌昌经济一体化实施两年多的时间里,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到财政、城建、交通、土地、水利、环保等各项规划,都由昔日两家各自为政到如今统一编制,两地各类优势越来越互补对接,乌昌两地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财政收入迅速增长。2006年,乌昌地区生产总值947.7亿元,增长14.3%;地方财政收入80.6亿元,增长12.3%。
  有经济专家这样评介乌昌经济一体化: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提法很智慧,既是观念创新,也是体制创新。在不能完全破除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前提下,合并党委是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之举。它绕开了行政壁垒和法律限制,注重实效,开创了国内经济一体化的体制先河。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

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及物流行业品牌价值金榜企业
国际铁路运输货代
全球国际铁路运输行业大会

关于Landbridge | 联系我们 | 有问必答 | 研究中心 | 企业对接 | 刊物索取 | 企业文化 | 广告服务 | 合作联盟 | 新闻中心 | 行业峰会 |

国际铁路运输网 | 中亚铁路运输网 | 中俄铁路运输网 | 国际多式联运网 | 中欧铁路物流网 | 铁路运输网 | 国际公路汽运网 | Landbridge平台官方QQ群:179355516

Copyright © 2011-2024 Landbridge平台 版权所有 苏ICP备1303187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3

国际铁路运输,Landbridge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