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中国的陇海兰新铁路与原苏联的土西铁路接轨、1992年新亚欧大陆桥正式开通运营以来,开创了大陆桥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时代,这条被称为“新亚欧大陆桥”的跨国运输大动脉,为沟通亚欧经济和文化联系、促进中国和中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该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作用,并且还将长久地为中国西部大开发发挥着作用。BD6大陆桥物流联盟
我们说,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想顺利地走向成功,两个因素必不可少,那就是理论的导引和从业者不懈的努力实践。大陆桥运营的日益繁荣和成功,当然是业界同仁艰苦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少不了理论的指导。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粉饰的话,我敢这样说,与大陆桥运营实践快速发展相比,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大陆桥理论研究相比,进入21世纪以来,大陆桥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大陆桥运行实际,多年来难见到创新之论,缺乏对大陆桥事业发展的导引价值,更不要说理论研究的体系了。事实上,已经容不得理论界不承认,陆桥理论研究这辆破车,早已无法拉动或者说推动大陆桥事业的发展,自身已经陷入“泥泞区”,并且越陷越深,难以自拔!BD6大陆桥物流联盟
笔者这样说,并非骇人听闻,来简单回视或者说浏览一下近年来的大陆桥理论研究状况,只能让真正从事大陆桥理论研究的学者汗颜。本人认为,目前的理论研究呈现出的“四化特点”: 理论研究滞后化,起不到导引实践作用;理论研究本位化,难以适用于全线发展;理论研究功利化,缺乏纯粹的学术意义;理论研究松散化,形不成陆桥理论体系。
在揭示这些现状之前,首先声明,笔者本身并非陆桥理论研究专家,撰写本文也并非对陆桥理论研究进行述评,加之本人所见大陆桥理论研究成果并不十分全面,只是有感于大陆桥理论研究的不足,善意地激发一下大陆桥理论界的专家学者,涉及到哪位先生女士,虽多有得罪却并无贬恶之意。尚若能引起学界重视则不胜欣慰。
一、理论研究滞后化,起不到导引实践作用
笔者目力所及,发现关于大陆桥理论研究的阵地不足,《大陆桥视野》是大陆桥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指导的一个重要阵地,《淮海工学院学报》是开设“陆桥经济研究” 专门栏目的极其少有(尽管我尚没有看到过其他杂志有此栏目,但仍不敢轻言“唯一”)的一家学术刊物,其他一些物流经济、港口研究、交通管理、经济方面的刊物只能偶尔见到极少量的大陆桥理论研究文章。与阵地不足的同时,大陆桥理论研究机构严重匮乏,这也是大陆桥理论研究滞后,跟不上大陆桥运行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业界大约都还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以罗栋生先生为代表的大陆桥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理论突破,对引导大陆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罗先生和一批连云港的学者创立的人类经济发展三个时代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地观的新发展,成就了大陆桥理论研究的一座高峰。罗先生的《亚欧新海大陆桥研究》(1990)、张建民等人的《中国陆桥经济》(1989)、马洪的《新的亚欧大陆桥》(1993)、洪钧的《国际大通道》(1992)等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较早研究大陆桥的专著,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有古龙高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方略》(1996)、高振刚的《新亚欧大陆桥战略研究》等,在早期理论基础上有所发展。然而,可惜的是,大约罗先生年事已高的因素,后来也少见先生再有突破性的新论,先生后来的《第三个时代》(1996)、《泱泱大道》(1999)基本就是对自己的理论思想的梳理汇集。进入21世纪,作为大陆桥理论研究重要基地的连云港,虽不断有大陆桥研究文章发表,但却再也见不到让人眼睛一亮的新鲜作品。与新理论匮乏的同时,大陆桥的运行实践却如火如荼的发展着,期间,一些研究者也偶尔有点和大陆桥区域发展“与时俱进”的文章,但大多就事论事,比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研究“保税区”“自由港”“区域连动”“产业带”等等,跟着大陆桥事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极具功利性地“与时俱进”去跟风,找不到自己的新理论,没有突破,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根本起不到对于大陆桥发展实际导引作用。
二、理论研究本位化,难以适用于全线发展
翻开近年来的大陆桥理论研究文章,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看到文章标题就能知道作者是何方圣贤,因为大陆桥理论研究走入了一个怪圈之中,那就是理论研究越来越呈现出本位主义色彩,比如连云港的理论学者,像古龙高,虽不断有新文章,可始终研究的是“连云港”“东陇海经济带”“苏北鲁南”,且古先生的研究走入实证研究的特定模式;日照自高振刚后,陆桥理论研究已经走进死胡同。徐州的一些大陆桥专家,像徐州师范大学朱传耿等人的研究,总离不开“徐州都市圈”“徐州城市发展”“东陇海发展极”等;中国矿业大学王震声等人的研究总离不开“沿桥矿产资源”。以西安为中心一些专家,研究总是落脚在“中西部开放开发”“内地陆港建设”“某某地区的区域经济带发展研究”等等方面。从申培德的文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兰州圣贤,他的研究多具有兰州、西部、铁道等特点。新疆的大陆桥理论研究和实践者,他们研究大陆桥大多带有新疆区域经济以及和中亚沟通联合等等地域色彩。
大陆桥理论研究成了为我所用的道具,虽说都是在研究大陆桥,但却各弹各的弦,各唱各的调。研究的“成果”(假如算是成果的话)几乎见不到宏观的东西,微观局部的适应本地区的研究,只能为自己的本位主义所用,无法用来指导其他区域的陆桥发展实际,更不要说用以引导大陆桥全线建设与发展了。
三、理论研究功利化,缺乏纯粹的学术意义
近年来,陆桥理论研究鲜有专著问世,和长三角、珠三角掀起的阵阵研究热潮相比,大陆桥研究只能望其项背。2005年出版的《新亚欧大陆桥政策的评估和优化研究》,是近年来少有的纯粹意义上的大陆桥理论研究的专著,作者是南京大学的李广成博士。李先生尝试运用政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探讨分析了我国政府开发建设大陆桥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运用政策评估的方法对新亚欧大陆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估,借鉴国际上发展大陆桥的经验,对其政策进行优化。应该说这部陆桥研究专著的选题非常的好,毕竟是博士论文,颇有些学术含量。
然而,如果不是做博士论文的需要,本可以使这部书做成为大陆桥理论研究选题的经典,能够把博士论文选题选在陆桥理论研究上,本身已经难能可贵了。
浏览近年来的大陆桥研究文章,《大陆桥视野》、《中国海洋报》、某些高校《学报》乃至一些会议的《论文集》等,然而,我不得不遗憾地认为,除了为数不多的几篇尚有一定意义外,其余大多是谈所谓整合资源、延伸大陆桥功能,宣传地方经济,大多始终站在为政府服务的立场上,导致学者们的理论文章稍许有些观点也被政府御用的功利性所被淹没。查阅网上,有些陆桥理论文章。纯粹是为了写文章而搞创作,有应付嫌疑。这也就难免使他们的理论研究纵深开掘不足,有点人大代表议案的遗风。
此外,还有很多的所谓大陆桥理论研究的论文,其产生就是基于功利性目的:比如一些高校的研究生们为了作业或者学位,更多的一些人为了评职称,或者为了项目的草率结题,为了考核需要等等,托关系花钱发表一些所谓的论文。理论研究的功利化,导致大陆桥理论研究文章大多缺乏纯粹的学术意义。
四、理论研究松散化,形不成陆桥理论体系
大陆桥理论研究除了地域化倾向、本位化严重外,还呈现出松散化趋向。研究者各自为阵、各地为阵、各行业为阵。搞管理的套用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理论;搞物流的嫁接交通理论;搞推介的借助营销理论;搞区域经济的常用发展极理论等等,不一而足。理论研究不仅形不成整体的概念,就从一些所谓理论专家的研究“成果”来看,每个专家自身的研究也比较松散,在全国范围内无法找到真正的大陆桥领域某个方面的专家。许许多多专家常常是以“万金油”自居,只要有关于大陆桥的研讨,都能到场“忽悠”一番:昨天开大陆桥旅游研讨会,他去作“构建大陆桥旅游文化带”的报告;今天有大陆桥物流论坛,他就来一篇“物流通道建设”的论文;明天有大陆桥区域发展研讨,他也会来一通“区域合作机制”的演讲;后天再有大陆桥经济带建设研讨,他说不准还能拿出一篇“经济带产业布局”的高论。个人如此,整体更糟糕,到目前为止大陆桥理论研究没有一支真正称得上过硬的团队,理论家们还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理论研究处于非理性的状态,“成果”也难以整合有价值的东西,大多属于局部的实用主义的货色,更不要说理论体系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