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国际铁路运输行业大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陆桥文库

广告宣传与业务推介,手机及微信:13951259812

国内外物流联盟研究现状综述

2016-07-10 11:39:39
Landbridge平台

[摘 要] 物流联盟作为集成核心能力、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许多物流企业的现实选择。本文对国内外物流联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物流联盟的内涵、物流联盟模式、物流联盟的管理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内外物流联盟研究的进展,最后结合我国学者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物流联盟实践提供指导。jhK大陆桥物流联盟

 
[关键词] 物流联盟;模式;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5. 051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5- 0097- 03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散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的物流活动逐渐转化为资源互补整合、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以物流合作为基础的物流联盟得到了快速发展。调查表明,大约有6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至少拥有一个横向合作伙伴。如由18家专线运输公司联盟组建而成的海元物流集团,采用横向物流联盟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和信息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成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联盟成功的典范。本文从物流联盟的内涵、模式、管理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借此为我国物流联盟的稳定运行提供指导,加深物流联盟领域的理论研究,为我国物流业稳健发展提供帮助。
 
1 物流联盟的内涵
 
随着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物流外包业务的兴起,Bowersox、La londe等指出合作和联盟将成为物流学术界和实践研究中的突出主题,旨在降低成本、灵活应对需求波动和减少资本投资的物流联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联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与供应链有关的文献中。
 
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存在着多种名称,如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动态物流联盟、虚拟物流联盟、虚拟物流企业、物流协同等。Moore 等(1999)将物流联盟定义为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和托运人(买方企业)之间相对持久的合作安排。这个定义被多数学者引用,强调了物流联盟是企业间的一种长期关系,属于物流外包的一种特殊情况,体现了参与者之间的合作行为,物流联盟活动可以依据托运人的物流需求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能力水平进行合理的安排,托运人也可以同时形成多个物流联盟活动。Bagchi 等(1996)认为物流联盟是托运人与物流提供商为提供广泛的物流服务而进行的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包括共同运输、仓储、库存管理、配送以及其他增值活动等。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1)将物流联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合作双方既可以是处于供应链上下游位置的企业,也可以是处于平行位置的企业,在物流方面形成一种长期的物流伙伴关系。
 
目前,学者关于物流联盟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对其基本特点有一个共识,即联盟内企业间建立的是一种长期战略协作关系,在联盟中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联盟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合作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它的整体性是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来体现的,物流联盟成员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企业之间结盟是为了完成那些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达到的目标,以及减少风险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利益。
 
2 物流联盟的模式
 
现有学者关于物流联盟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基于合作治理结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为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
 
从国外研究来看,物流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纵向联盟上,也就是供应链上的联盟。已有文献关于纵向物流联盟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纵向联盟合作定义为供应商和顾客等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关系。Wang等(2011)指出买方、供应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纵向联盟合作能够优化供应链网络。Golicic等(2003)基于组织间关系所具有的特征将成员间的物流联盟关系分为非战略性交易、管理关系、合同关系、专业合同关系、伙伴关系、合资企业和战略联盟7种类型。Zinn 等(1997)指出物流联盟是由买方、卖方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组成的以物流为基础的商业合作关系,依据联盟伙伴关系的范围和强度将物流联盟分为整合联盟、集中联盟、广泛联盟和有限联盟四类。
 
关于横向物流联盟合作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海运和空运领域的横向联盟合作。如一些大的航空联盟Skyteam(由9家航空公司组成)、Star Alliance(由16家航空公司组成)、Qualiflier(由11家航空公司组成)、One World(由8家航空公司组成)等。福特公司最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物流联盟模式领导物流服务伙伴(Lead Logistics Partner, LLP)模式,即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一家物流服务提供商,该物流服务提供商作为领导者整合其他物流服务提供商,并有选择地将物流业务进行分包。该模式中,既存在上下游企业间纵向的物流联盟合作关系,同时又存在同类企业间的横向物流联盟合作关系,是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物流联盟模型。Audy(2009)定义了运输和物流联盟合作过程中的六种不同领导者形式:供应商/顾客/生产商领导的联盟合作;承运人/3PL领导的联盟合作;以供应商/顾客/生产商组成的共享联盟领导地位的联盟合作;以承运人/3PL组成的共享联盟领导地位的联盟合作;承运人/3PL和供应商/顾客/生产商处于均等地位的联盟合作;4PL领导的联盟合作。
 
我国学者关于物流联盟的研究起步较晚,代表性研究有:李国富 等(2000)从主导物流联盟决策的形式上,将物流联盟分为盟主决策型、共同决策型和参与决策型。安玉红(2007)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思想,将处于物流活动不同作业环节的企业之间通过相互协调而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动态联盟称之为纵向物流联盟;将横向物流联盟定义为在相同地域或不同地域的服务范围相同的物流企业之间达成的协调、统一运营的物流管理系统,混合物流联盟指物流企业同时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合作。岳意定 等(2008)从物流联盟组成结构的形式上,基于生命周期的角度将物流联盟分为酝酿期、组建期、运行期和解体期四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将物流联盟组织模式划分为星行模式、平行模式、联盟模式、中介模式和主从模式,确定了与物流联盟生命周期各阶段相适宜的组织模式,并提出了一种以物流任务为导向的动态物流联盟混合组织结构。郑成宏(2014)认为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业务为纽带,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将物流联盟模式分为纵向一体化物流联盟、横向一体化物流联盟、物流外包联盟和股份制物流联盟。
 
3 物流联盟的管理
 
物流联盟在国内外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此同时,联盟成员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涉及联盟成员的选择、契约的设立、成员间的利益分配、联盟的风险控制、联盟的稳定性、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关系管理以及联盟绩效考核等。因此,物流联盟构建及运营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治理显得格外重要,有效解决物流联盟构建及运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对联盟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联盟实践中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在影响物流联盟成功的因素方面,学者指出联盟设计、联盟运营过程设计、联盟控制、联盟成员间的信任与承诺等是保证物流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如联盟类型的选择、联盟伙伴目标和责任的一致性、合作伙伴战略和文化的匹配性、信息共享、冲突管理能力等均能够有效促进联盟的成功。
 
有学者从实践中总结了物流联盟合作的框架,如协作计划、预测和补货(CPFR)、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客户关系管理模型(CRM)为纵向物流联盟合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还有学者建立了有效实施物流联盟的框架,将物流联盟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确定组织间的关系,即明确合作目标和物流活动内容;其次是建立合作关系,包括组织间的合作水平、合作伙伴的选择等;最后是如何有效管理物流联盟活动以确保各成员间长期的利益合作关系,如职责分配、领导权力、利益共享水平等,并提出了五种支持物流活动的计划和执行、信息和利益共享的协调机制。
 
在物流联盟伙伴的选择方面,Aguezzoul (2014)通过对1994-2013年间有关物流联盟伙伴选择标准和方法的67篇文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第三方物流联盟伙伴的选择标准,指出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依次为成本、关系、服务和质量,并将第三方物流联盟伙伴的评价方法归结为多准则决策方法、统计方法、模拟仿真、数学规划和混合方法5种。
 
在物流联盟的利益分配方面,学者关于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方法主要以博弈论、契约理论数学模型为主,如Shapely值法、核分配、可分离和不可分离成本法、影子价格、权重法、委托代理理论等,如Lozano等 (2013)研究了不同承运人合并运输需求订单时的成本节约问题,采用合作博弈理论建立了横向物流联盟利益分配的线性规划模型。
 
在物流联盟稳定性方面,目前专门针对物流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多数文献就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展开讨论,综合运用资源基础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理论和社会困境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企业联盟不稳定的根源、企业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企业联盟稳定性与联盟绩效的关系以及企业联盟的动态稳定性。国外关于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关于对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调查分析阶段,中期是关于以探索导致联盟不稳定的原因为主的阶段,近来为战略联盟受到真正关注的阶段,学者开始将战略联盟不稳定性进行了界定,并从理论上对联盟稳定性进行了定义,研究稳定联盟的构建问题。
 
在物流联盟管理能力方面,目前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与物流联盟管理能力相关的研究大多散见于联盟管理能力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在一般企业、产学研等联盟管理能力的研究上,比较典型的是Brekalo等(2013)在对关于联盟管理的文献进行大量总结的基础上,将动态能力理论应用于物流联盟,指出物流联盟管理能力由联盟设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联盟变化的监控和适应能力、关系治理、学习机制五个维度构成,并基于Zollo的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了物流联盟管理能力模型的框架,从三个机制对物流联盟管理能力进行了阐述,首先是学习机制,包括联盟知识管理和专有联盟管理人才的培养;其次是物流联盟管理机制,包括物流联盟的设计、协调、关系治理和监控四个方面;最后是物流运作能力的提升,包括订单处理能力、仓储管理能力、库存管理能力、设施网络管理、运输能力和增值服务。
 
4 结 语
 
通过对国内外物流联盟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联盟问题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但针对我国物流业由于从传统企业转型而出现的物流服务能力落后问题,组建联盟问题的系统研究以及联盟组建后的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另外,关于物流联盟管理能力的研究,大部分文献将物流联盟管理能力视为已知的、给定的,忽视了能力是从无到有、从劣到优发展而来的,难以回答“高效的物流联盟管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这一关键问题,并且关于物流联盟的形成、作用机制方面的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还比较弱。针对目前我国物流业多、弱、散、小的局面,物流联盟无疑是其集成核心能力、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后续研究可以结合我国物流业现状,构建适合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联盟模式,整合闲散、分割、重复的物流资源,实现低碳物流,优化物流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Moore K R,Cunningham W A.Social Exchange Behavior in Logistics Relationships:A Shipper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9 ,29(2): 103-121.
 
[2]Bagchi P K,Virum H.European Logistics Alliances:A Management Model[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6,7(1): 93-108.
 
[3]Wang Y,Potter A, Naim M, Beevor D. A Case Study Exploring Drivers and Implications of Collaborative Electronic Logistics Marketplace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40(4):612-623.
 
[4]Golicic S L, Foggin J H, Mentzer J T. Relationship Magnitude and Its Role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3, 24(1):57-75.
 
[5]Zinn W,Parasuraman A.Scope and Intensity of Logistics-based Strategic Alliances:A Conceptual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7,26(2):137-147.
 
[6]李国富, 叶飞帆.中小企业动态联盟的组建模式及适用性[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0(2):29-34.
 
[7]岳意定, 程安亭, 王雄.基于生命周期的动态物流联盟组织模式选择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109-112.
 
[8]郑成宏.中小生产企业物流联盟模式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4(10):47-48.
 
[9]Aguezzoul A. Third-party Logistics Selection Problem: A Literature Review on Criteria and Methods[J]. Omega, 2014,49(12):69-78.
 
[10]Lozano S,Moreno P,Adenso-Díaz B,Algaba E.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Approach to Allocating Benefits of Horizontal Cooper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3,229(2):444-452.
 
[11]Brekalo L,Albers S,Delfmann W.Logistics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Where Are Th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3,43(7):529-543.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

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及物流行业品牌价值金榜企业
国际铁路运输货代
全球国际铁路运输行业大会

关于Landbridge | 联系我们 | 有问必答 | 研究中心 | 企业对接 | 刊物索取 | 企业文化 | 广告服务 | 合作联盟 | 新闻中心 | 行业峰会 |

国际铁路运输网 | 中亚铁路运输网 | 中俄铁路运输网 | 国际多式联运网 | 中欧铁路物流网 | 铁路运输网 | 国际公路汽运网 | Landbridge平台官方QQ群:179355516

Copyright © 2011-2024 Landbridge平台 版权所有 苏ICP备1303187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3

国际铁路运输,Landbridge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