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副省长郝远:经济动能转换中的金融作用
2016-04-05 11:15:57
Landbridge平台
记者: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2015年,在全国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态势下,甘肃省依然贡献了较高的增速,GDP同比增长8.1%。2016年年初,甘肃已确定“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的预期目标为7.5%。请问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时期需要加快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您认为如何打造拉动甘肃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郝远:甘肃省近年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发展态势可以说是稳中向好,正在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增长年均7.5%的目标。这一目标并不是“拍脑袋”得出的,而是经过了详细的测算。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近两年甘肃三次产业已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农业已经连续12年实现丰收,2015年农业增长5.5%,增速长期保持在5%以上;工业尽管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但增长率仍能实现7%左右,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6.8%;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爱基,净值,资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6%提高到2015年末的12%,预计“十三五”时期第三产业有望实现9%以上的增速。
但也必须看到,甘肃省经济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经济总量小,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的双重压力,保持7%的增速并不容易。以重化产业为例,长期以来,重化产业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工业中的占比达到80%。而目前的价格倒挂使重化产业增速越高,产量越大,亏损也就越多。在当前的形势下,甘肃省迫切需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因此,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成为我们经济转型的方向。首先,推动金融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服务的同时,成为甘肃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甘肃省金融业增加值持续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从“十一五”末的2.86%增加到2015年末的6.53%,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度不断加大。其次,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甘肃省重要的增长极。甘肃省正在打造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将会给文化产业带来重大的发展契机。同时,将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完善旅游景点基础服务设施、交通网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再次,更好地发挥科技产业的引领作用。兰白科技改革试验区将成为甘肃省创新驱动引擎和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从而聚集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这类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最后,基于地理优势构建现代物流枢纽。甘肃省是通往中亚和西亚的必经之路,具备独有的通道经济优势。目前甘肃省正在建设几项枢纽工程,如针对渝新欧、郑新欧等国际铁路做国别车体的统一调配,提高运输效率。未来,甘肃省将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基地。
记者:您刚谈到,甘肃省金融业近年来发挥后发优势,保持了强劲增长,正在发展成为甘肃省的支柱产业。请您谈谈甘肃省金融业的特色。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金融业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郝远:近年来,甘肃省金融业增加值持续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在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字可以看出。
从信贷投放的角度来看,贷款增速及增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15年年末,全省贷款余额13728.89亿元,是全省GDP的2倍,增幅达到23.93%。存贷比超过84%,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2015年全年新增贷款2651亿元,较上年多增418亿元。2015年首次实现当年新增贷款超过新增存款,增量存贷比达到137.7%,信贷资金外流现象得到控制。值得强调的是,甘肃省金融风险控制成效较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运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2015年底,在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605亿元。读者传媒、众兴菌业和庄园牧场分别在沪港深三地首发上市,14家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市场。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2148家,并通过股权质押贷款、定向增资等方式实现融资累计达到141.59亿元。
实现了保险资金从零散投入到规模投入的根本性转变。2015年,共引进保险资金40亿元,用于支持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峪关城市基础设施和十堰天水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近几年已经累计引进保险资金170.93亿元。
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对于金融业的挑战还是非常大的。近几年,甘肃省金融业不断调整业务发展规划,加快深化改革创新,在继续满足大中型国有企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支持和促进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能力。当前甘肃省金融业发展形势这么好,与转型比较早有关。前两年,一首“十不贷”的顺口溜在国内银行业广为流传:“山西煤矿江苏的光,上海纸铜河北的钢。央企商票民企的仓,转口套利宁德的场。打折房贷昨日梦想,商业地产城市暮光。”因为有这“十不贷”,银行贷款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和投向,这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倒逼着银行调整贷款方向。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始终认为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与上面的“十不贷”相对应,结合甘肃省的情况,我当时对甘肃银行业提出了“十要贷”的建议:“丝绸之路风和光,公路铁路加机场,兰州新区向朝阳,技术创新放光芒,煤炭分质前景广,新型城镇建设忙,节能环保产业园,职教新城要起航,普惠金融大市场,扶贫开发奔小康。”也就是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兰州新区、技术创新、清洁能源、新型城镇化、节能环保、普惠金融、扶贫开发等领域存在着巨大的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应该成为甘肃省金融业支持的重点方向。在“十三五”时期,甘肃省金融业应围绕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调整资金投向,对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当然,金融机构也应深入推进金融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开发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机构、新产品、新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记者:当前,脱贫攻坚受到高度关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请您谈谈甘肃省脱贫攻坚特别是精准扶贫方面的做法,金融业在这当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郝远:甘肃省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和探索,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在这方面过去也有顺口溜,叫做“扶贫扶贫,越扶越贫”。往往意愿是好的,但如果农民没有掌握一门劳动生存技能,扶贫款项花完,却依然赤贫。为彻底打赢扶贫攻坚战,甘肃省首先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摒弃了以往“大水漫灌”的做法,改为“滴灌”的方式,也就是说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从而使扶贫工作走向“扶一片解决一片”的新阶段。
“扶持谁”?大数据平台精确筛选出的对象。甘肃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 在省、市、县、乡、村5个层级上,对贫困人口和预脱贫人口的对象分布、致贫原因、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这就实现了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
“谁来扶”?帮扶主体就是各级干部。甘肃省动员了65万干部下乡, 每一个贫困村都对应一个工作队, 每一个贫困户都有负责定向联系的干部,对贫困地区实现了全面覆盖。
“怎么扶”?政策+大数据+整套方案。甘肃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并出台《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以及17项配套实施方案,我们称其为“1+17”精准扶贫方案。在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
在精准扶贫的推进过程中,金融业应该发挥核心作用。长期以来,我们采取“财政输血式”扶贫,财政资金额度有限,使用效率很低,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甘肃省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甘肃省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通过促进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同时,通过税收优惠、增量奖补、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加大资金补助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消除了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构建了金融扶贫服务体系。
金融扶贫的“精准”不只体现在政策和机制上,更要落实在金融产品和一揽子配套服务上。举例来说,2015年甘肃省研究制定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方案,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订制一种“特惠贷款”。特惠贷款的“特”字集中体现在无抵押、无担保。每户贷款额度为5万元,将实现对有发展能力、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应贷尽贷。在具体运作中,主要采用“财政+金融+贫困户+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模式,特惠贷款并不直接给予贫困户,而是交给扶贫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者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通过在合作社工作掌握了技术,进而能够真正脱贫。这种低利率的特惠贷款在贫困户与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成功建立了利益联结,将小额信贷资金集中使用,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建设。
贷款的贫困户由此可以获得三个方面的收入:一是每年能够拿到4000元的利息;二是可以获得入股分红;三是可以在龙头企业就业,获得工资收入。应该说,这种特惠贷款消除了贫困的根源性问题,是实现短期内脱贫的有效方式,也受到了贫困农户的普遍欢迎。截至2015年12月末,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余额228亿元,受益农户45.87万户,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6年将实现甘肃省省内贫困户全覆盖。
记者: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您前面也提到,重化产业等传统产业正在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您认为在这些产业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的过程中,金融支持应着力于哪些方面?
郝远: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重化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确实面临着市场需求低迷、产能过剩等困难和挑战。201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我们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甘肃省金融支持企业去杠杆工作实施方案》,以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将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
从信贷支持的角度来说,上述政策主要希望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根据重大技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项目目录,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标准,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等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探索建立“应急续贷资金”或“过桥贷款”,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支持企业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对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给予授信;对于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者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甚至退出相关贷款。
同时,我们也鼓励企业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支持省属企业通过引进财务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实施增资扩股。对于政府支持的骨干企业,通过注入国有资本收益预算资金、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壮大实收资本,提高股权投资比例,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负债水平。对于运作规范的工业企业,在完善保障措施的基础上,支持其发行信用类债券用于调整债务结构。此外,提升各类投资基金的支持能力,优化专项建设基金投向,支持有助于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程等。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推动有色冶金、化工等产业板块的龙头企业兼并重组,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简化或取消相关的行政许可及审批事项,提高并购重组的审核效率和透明度。从金融支持的角度讲,当前需要进一步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扩大并购贷款业务规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对兼并重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筹集兼并重组资金。对于暂时面临困难、未来现金流有合理预期的企业,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降低其债务负担和杠杆率。
政府部门对于这些重点行业,将明确优质骨干企业名单,通过引导金融资源集中支持,确保行业稳定发展,通过严格实施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措施,加快推动不符合规范的企业主动升级或加快推出,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将加大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正向激励。同时,甘肃省各级地方政府将切实担负起维护金融债权的责任,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记者:甘肃省正在致力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借助与“一带一路”国家资源互补的优势,加快了“走出去”步伐。金融业如何才能为这些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
郝远:确实,甘肃省大型能源企业“走出去”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自2015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与多个省份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推进这些省的企业率先“走出去”。根据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甘肃省的协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建设多双边合作机制、制定国际产能合作重点国别规划、争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设立国际产能合作股权投资基金等工作中对甘肃省予以支持。甘肃省将围绕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制定扶持激励政策,建立动态更新的重点项目库,积极推动本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首批重点推动金川集团、白银公司、酒钢集团、八冶集团等甘肃省重点企业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20个产能合作项目。
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方面,金融业能够给予很大的助力。“走出去”的企业不仅可以从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获取资金支持,而且由于海外资金成本比较低,内保外贷相关业务也有很大需求。下一步甘肃省将简化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核准程序,鼓励企业利用境外市场发行股票、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PPP模式开展境外项目合作。推动企业用好内保外贷政策,支持其以境外资产和股权、矿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
记者:您前面提到甘肃省已将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作为创新发展的引擎,请您谈谈相关金融支持的情况。您认为金融业在支持科技创新产业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保持效率和安全的统一?
郝远: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国家确定的唯一一个以改革为主题的科技创新试验区。在试验区推行的改革创新举措非常多,具体到金融领域,突出体现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甘肃省政府设立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该基金作为引导基金,总额为20亿元,能够放大6~7倍,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科技成果孵化。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下设科技贷款增信基金、科技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孵化器专项基金等子基金,已引进国内外创业投资资金和管理团队,采用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方式。
二是甘肃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2015年8月19日,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正式开板,首批挂牌360家企业。科技创新板直接对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及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将逐步成为各类基金选择项目的蓄水池,通过引入股权投资,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实现快速、高效发展。
三是交通银行、甘肃银行等商业银行组建面向兰白试验区的科技支行,并开展多种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创新。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例,允许中小企业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
甘肃省为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专门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例如,设立兰白试验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信基金,并专门制定《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信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专项设立3亿元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金,即风险池,授权增信基金受托管理机构负责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日常管理工作,择优确定合作银行。增信基金受托管理机构、合作银行、担保机构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益与风险承担比例。合作银行参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信用等级等因素,以不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的利率,按1:10比例放大提供科技贷款。担保机构按不超过实际发生贷款额的2%收取保费,除此两项费用外金融机构不得向企业收取任何其他费用。科技贷款出现呆坏账,合作银行应按照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受贷单位追偿,对于合作银行实际发生的贷款损失,这里不包括贷款利息,由风险补偿金、合作银行、担保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担,增信基金补偿一般不超过合作银行当年发放科技贷款额的3%。这些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金融机构形成信贷支持的长效机制,缓解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记者:在“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就启动了金融人才引进战略,“十三五”时期在这方面还有怎样的举措?如何培养和留住更多更好的金融人才?
郝远:将甘肃省打造成金融人才聚集的高地,这已并不是什么设想了,我们早就把金融人才引进作为战略任务,而且已经尝到了甜头。甘肃省金融人才引进计划到目前为止进行了两期:第一期引进了66位,这些主要是以银行从业者为主的专业人才;第二期人才来源扩大到所有类别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保险、投资公司等,人数也将近翻了一番,达到120人。目前,甘肃省已经可以确保每个市(县)有一位专业的分管金融的副市(县)长,省政府的相关部门、大型企业的相关岗位也都有专业人才。
其所以要实施这样一个人才引进战略,是因为金融人才的培养周期非常长,短期内从内部解决不了人才来源的问题。实际上,即使真的解决了,也不能无视人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规律。因此,引进金融人才为我所用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当然,我们也在培养地方金融人才,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以使用人才为主的战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一战略的效果非常好。
在“十三五”期间,甘肃省还将继续引进金融人才,保持人才规模的稳定,保证甘肃省的各级政府、各家主要企业都有懂得经济和金融的人才。为了留住和吸引更多的金融业人才,甘肃省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目前,相对于其他的经济欠发达省份,甘肃已经成为金融人才聚集的高地,这些金融人才也为甘肃省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台常务理事单位
- [常务理事单位] 沈阳陆桥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湖南中南国际陆港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无界铁路集卡车队
- [常务理事单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安德龙国际物流集团
- [常务理事单位] 重庆逆锋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陕西远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全民时代(北京)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LLC ST GROUP
- [常务理事单位] UAB ADR8
- [常务理事单位] 哈萨克斯坦Falcon
- [常务理事单位] 青岛和泰源集装箱堆场
- [常务理事单位] 山东亚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 [常务理事单位] 青岛亚华集装箱堆场
- [常务理事单位] 俄罗斯西格玛有限责任公司